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指导: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结合后面各章加以综合理解。要求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分析实际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问答
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概念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2.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3.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4.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5.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6.“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7.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8.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二、问答
1.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2.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①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②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4.简单描述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5.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
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申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全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50年代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相关推荐:2009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真题汇总
2009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真题汇总
全国09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