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波和粒子
本章介绍了一些新的实验事实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氢原子光谱等,这些实验的规律用经典物理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只有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的量子理论才突破了经典理论的束缚,解释了这些事实。由于量子理论相对高深,因此学习本章时我们偏重于识记与了解,对理论计算的要求不高。本章重点是量子理论的基本知识、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识记)
概括起来,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是:
对于某种金属,只要大于该金属“红限”频率的光照射时(几乎是瞬时的)就有光电子逸出;如果光的频率低于“红限”,则无论光强多大都不会有光电子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二者成线性关系;入射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子数目,入射光强度与饱和光电流大小成正比。
除了最后一点外,其他实验实事都无法用经典波动理论来解释,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光束是一粒粒的以光速c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流称为光子;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是由ε=hν决定。h为普朗克常数。
根据光电效应能量关系分析得到的爱因斯坦公式:
hν=mv2m/2+A
这个公式表明:1、每个电子吸收一个光子时所得能量与光强无关,但与频率成正比。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关系。
2、光的频率为红限ν0时,hν0=A,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A时,不产生光电效应。
3、电子吸收光子能量时,几乎是瞬时的,迟延时间极短。
光子具有频率ν和波长λ等波动特征,同时具有能量ε和动量p等粒子特征,它们的关系是 ε=hν p=h/λ。体现了光子波粒二象性的统一。
二、康普顿效应(识记)
1923年,康普顿通过X射线被物质散射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
康普顿效应是x射线被散射物质散射后,散射光偏离原入射线方向成φ角,结果散射光波长偏离原入射光波长的现象。这种效应根据光子假设很容易解释,因为光子碰撞电子后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导致频率发生变化。(他的实验首先采用了石墨,后来用Ag、Li、Be、B、C、Cu等物质观测到康普顿效应确定,只要散射角φ相同,康普顿波长偏移Δλ就是定值)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本节要注意,康普顿效应实验中,一般不用可见光,因为可见光的波长长,散射光与入射光比较波长改变很小。而采用波长短的X光则有明显的散射效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