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雨果(1802——1885)
1.雨果的小说诗歌创作
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剧本《马里红o德o洛尔姆》和《欧那尼》,七月革命爆发后,颂诗《年轻的法兰西》、抒情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心声集》、《光与影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流亡生活中,《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小拿破仑》、《一个罪行的始末》、政治讽刺诗《惩罚集》
欧拉尼决战:
《欧拉尼》写16世纪西班牙的一个贵族出生的强盗欧拉尼反抗国王的故事,剧本完全剧本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它的上演引起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决战。
刚入文坛时,拥护波旁王朝。《〈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的标志“。
《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2.雨果以人道主义为主线的作品有: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走向极端的作品。雨果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3.“《〈克伦威尔〉序言》”与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创作和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4.《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①人物自身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②人物之间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③两种阶级关系对照:路易十一王朝——“奇迹王朝”(乞丐王国)。
5.《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奇丑人物敲钟人伽西莫多和副主教克洛德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1)。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
①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
②热情天真。
③品格坚贞,宁死不屈。
(2)。敲钟人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象征:
①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
②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①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人物形象,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6.《悲惨世界》创作目的:
雨果在《悲惨世界》“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