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悲惨世界》主题内容:
小说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小说的主题是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
8.以小说《悲惨世界》为例,说明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同情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雨果明确地说:“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2)同情人民的革命斗争。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巴黎街垒战,作者认为革命是合理的,是反动统治压迫的必然结果。这些同情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思想更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3)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雨果在小说“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
(4)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性。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法律是低级的法律,它只能使罪犯继续犯罪,而人道主义是高级法律,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5)塑造了人道主义者的最高典型——米里哀主教和后期的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尽管相信革命是一种进步,但不主张暴力革命。改造社会的根本药方是人道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人道主义,体现了雨果“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9.米里哀主教形象: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为人清廉,生活俭朴,救济穷人。他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与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施好善,处处效仿主教,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在雨果看来,沙威自杀是善战胜了恶。所有这些,都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10.比较分析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
一、共同内涵:都提倡要重视人、肯定人,肯定人的“现世幸福和享受”、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二、内涵差异:
(一)产生的背景不同
人本主义产生于原始的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人在对外贸易中受到了优秀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人与神之间可以相互打仗;人和神之间可以通婚等等,希腊神话中的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希腊民族把希望寄托在现世人生,而不是寄托在冥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希腊民族作为早熟儿童发育的很健全,体现出一切从人权出发,关怀人、重视人。
人文主义产生于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强调把人从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恢复人的本来面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的感官的心理享受,主张肉体的解放。(《十日谈》、《巨人传》)。
②反对蒙昧主义: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要求恢复人作为“宇宙精华、人生主宰”的力量。这一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道主义产生于18至19世纪,一直发展到20世纪。
人道主义着重主张把人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解放出来:
①18世纪强调把人从封建等级制度下解放出来。(启蒙小说、博马舍的戏剧等)。
②19世纪主张劳动人民应该获得平等地位。(《悲惨世界》、《双城记》等。)
③20世纪苏联文学界提出了“社会人道主义”的口号,强调个人对社会集体应该负责的同时,国家、社会、集体也应当对个人负责任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态度。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明确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二)强调的内涵术语的侧重点不同。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主宰。
人文主义:强调恢复人的本来面貌,把人从神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平等权利。“自由、平等、博爱”,把人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解放出来。
因此,三者一脉相承,但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思想侧面。
11.《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2)政论性。
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语言极富特色。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