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的原则简明性
所谓简明,即简要明白。简,含有选择之意。只有根据思维内容对词语进行严格的选择,语言才能达到清晰、简洁、明确的程度。
从主体角度看,简明性是对写作主体将思维成果用语言符号物化时提出的要求,着眼于作者思维成果物化的清晰度。从文体角度考察,学术写作和实用写作的行文语言不仅要简明,还要简约,易于接受,这是其写作性质和目的决定的。文学写作的行文简明与作者认识的周密及情感的细腻是有机的统一体。复杂多变的事物关系,深奥的道理恰恰要通过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读者才能引发共鸣。
纵观历代史家,“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若从心理角度分析,也正是:“知道得多才会有所取舍,找到重点。只知道那么一点,便难割爱,只好全盘托出,而且也许故意虚张声势,添上些不必要的闲言碎语,以便在字数上显出下笔万言。”另外,汉语言短而意长的本质也决定了这些大师们每每凌空遣字,求弦外之音。中国古代作家最讲究“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加之历代文人的实践和提倡,这种“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以“文省事增为尚”的写作风格便逐渐形成,简洁、明确,就被奉为评价文章优劣的最髙标准。
汉语文章以简洁为美,是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的,这种传统的形成有其物质条件的渊源。古代社会无论是甲骨还是缣帛、简牍其容量都是有限的、材料也是不易得的,所以能用一个字表达,一定不用两个字,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一定不用两句话。我们可以看看《世说新语》上的一段话:“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段话按现代人的说法是”省略了好几处东西“,其实古人当时就是这样说的,(或者说他们就是这样写的),能够承前、蒙后消除疑义的决不多加说明。简洁的文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没有按字数多少算稿费的制度。不像现在书写印刷方便,而且越是把语言写得艰深缠绕越显得学问深奥,形成大部头教材,也能多拿稿费。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章写得简洁明了,就能增强可读性,易于传诵。“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高尔基说,最大的智慧在于字句的简洁。文章能不能跨国度、越民族、超时空的存在,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长留世上,一方面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其语言决定的。因此,简明性首先是指思想内容要丰富,要言之有物,同时也指语言的流畅,美的音韵感和平易质朴的亲切感。
不管写什么文章,作者们追求的应是文章的可读性。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引起巨大的反响,实现写作传播的最大效应,就必须始终遵循着简明性原则。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