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因为汉字所记录的是语素,而语素是音义的统一体,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加上汉字的形体,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它可能代表好几个语素,可能表示好几个音节,但是独立地看,每个汉字必定是表示一个音节的,必定是表示一个语素的,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三者之间密不可分。这一点与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是很不相同的,例如英文的字母a、b、c、d、e等,日文的あ、い、う、え、お等,它们有形体,有自己的读音,但是没有意义,因此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为它们记录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没有独立地和语素对应,因此单独看都是没有意义的。
正因为汉字的这个特点,所以我们初学汉字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进而学习词就不困难了,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电流、电机、电表、电动”,而对这些个新词,我们基本上不用重新学习记忆,很容易理解掌握,因为我们学会了一个一个的汉字,实际上就等于学会了一个一个的构成词的语素,掌握了这些构词成分的形、音、义,再来学习理解这些个词语,自然就非常容易了。反观音素文字,人们在学习字的时候非常容易,比如像英文,只有26个字母,几节课就可以学会,日文有50音图,初学也很容易,但到了学习词的阶段,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拼写形体,记忆起来也并非易事。
(三)汉字有较强超时空性。
汉字的超时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汉字的超时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古今语素意义的变化。虽然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古今汉字结构方式、结构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语言中的基本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同,即都是记录语素(在古代同时又是词),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贯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国历史上宋、元、明、清时代的小说,我们今天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而同时代的用拼音文字记录的文献,今天一般人就很难看懂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因为拼音文字要随词语读音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拼写(当然不是绝对一致,比如英语单词know中的k今天就不发音了,但拼写没有调整)。
汉字的超空间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汉语方言复杂,有七大方言,如果细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间的差别特别大。口头上,不同方言区的人根本不能进行交谈,如果谈话,就好像是在同外国人说话,互相不知所云,除非用双方共通的中介语(如普通话),否则就不能进行沟通。可是书面上用汉字笔谈,就出现了非常奇妙的情况:无论你是上海人、广东人,还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间毫无障碍。假如没有汉字,不同方言间的交往怎样进行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当然,汉字的这种沟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处在于汉字记录的是汉语,虽然汉语方言众多,但各个方言的语法结构特点(词的特点、句子的特点)是一致的,语素意义差别小,不然,同样也是看不懂的。用汉字记录的日语,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却不能看懂其内容,有人夸张地说学习日语的人往往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而学习汉语方言,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学习汉字,需要我们认识汉字的超时空作用,也要注意到,汉字这个特点的根源还是汉语的语法、词汇系统古今、方圆方面的共通性,汉字的这个沟通古今和沟通方言的作用,其实仍然是汉字基本上适应汉语这个特点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