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政组织理论的现代发展
(一)系统权变组织理论出现的历史背景
1、“管理理论丛林”的由来
“管理理论丛林”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tz)于1961年发表的《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孔茨认为,在管理理论还处于不成熟的青年时期(泰罗、法约尔等古典管理理论时期),各理论观点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明显的混乱,就能通过林林总总的管理理论学派和学者看到各种管理理论的早期萌芽已枝节交错,簇叶蔓生”。产生于30、40年代的霍桑实验结论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因其理论基础是新的和尚未充分发展的心理科学的一些实验性原则,决定了各种管理理论学说多彩纷呈的局面。一些人把管理理论只看成是社会学的制度与文化方面的表现;有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从这个核心朝各个方向伸展出去的分支包含着组织生活中的所有事物;还有一些数学家认为管理主要是对以符号和无所不在并永受推崇的模型表示的逻辑关系的演算。“当管理的研究被看成是对一些系统和分系统的研究时,枝蔓缠绕就达到了顶点,管理理论步入了丛林时代”。
2、管理理论各主要“学派”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tz)把当时的西方管理学派大致划分为6个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
这个学派把组织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组织的职能进行分析、归类,来分析这一过程,为它确立一个概念范畴,确定一些作为依据的原则,并由此建立一种管理理论。
(2)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把管理看成是对经验的研究。这个学派所依据的前提是,如果对成功的管理人员的经验或管理的失误进行研究,或者尝试着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就能理解和学习如何应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3)人类行为学派
人类行为学派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依据:由于管理就是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起把工作做成,所以对管理的研究必须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这个学派也被叫作“人际关系学派”、“领导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
(4)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是人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并常常与之混淆或交错在一起的一个学派,它包括那些把管理看成是社会系统及文化的相互关系系统的研究人员。
(5)决策理论学派
该理论是以西蒙为代表、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6)数学学派
孔茨把那些认为管理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的理论家归为一个学派。数学学派所遵奉的信念是,如果管理、组织、计划或决策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那么它就能用数学符号和关系来表示。
(二)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的内容
1、组织系统观
柏森斯认为,组织本身就是处在各个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任何处在社会分系统的组织必须具备四种特质:适应环境、达成目标、统一协调和形态维持。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主要通过组织的三个层级即决策层级、管理层级和技术层级来体现。这三个层级各有“界线”标志,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决策层级负责决策,管理层级负责协调,技术层级具体执行。各层级职权分明,各司其职,不得相互干涉、越俎代庖。
(1)环境分系统:
(2)组织目标和价值系统
(3)技术分系统
(4)结构分系统
(5)社会心理分系统
(6)管理分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