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对文本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哲理的洞察力与批判力
前面说有责任感的作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捍卫者。因为,无论文学或科学的文本,除了描绘形象之外,还必然会传达作者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这些思索的成果和思想的结晶不仅可以引导人生、启迪智慧,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各种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批判性反思,并掌握对知识和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除了真切的情感、生动的形象之外,思想的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写文章需有一个立意,而一个作者的立意能否把握时代脉搏,洞悉事物的规律,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高度和认识能力。 无论我们是要认识社会价值,发现生活的真谛,还是要理解一部作品所表达的哲理,思想的批判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勇于独立思考,勤于反省,并能坚守自己价值立场的人,方可真正在阅读和写作中实现探索人生、理解自然的目标。
总而言之,一篇优秀作品的价值有赖于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关怀与人格力量。而我们要达到此境界,首先必须让自己活得清楚明白 ——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去体察生命与自然的启示,勤于思索和追问,勇于提炼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接受前人的创造成果和思想财富,汲取知识和智慧营养的时刻,也不忘质疑和反省,不断探求思想的真谛,寻求自身灵魂的升华与精神的洗礼。这样才能使写作产生出震撼心灵、唤起良知、启发思索或耐人寻味的思想力量。
考点: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力、组合力、表现力
中国人学习写作的主要范本是以汉语作为表达媒介的各类文本,因此,写作者对汉语的语言魅力、表达特点、形式规范及其变化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修辞手段、语体风格都应有自觉的意识和娴熟的运用。
好的作品应当是由美的语言构成的。一个写作者就是以特定语言为媒介表达自己生命体验的人。因此,一个好的作者必然是一个对美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觉和出色驾驭能力的语言大师。他应当善于辨析语言的色彩,把握语言表达的分寸,了解语言的声韵、节奏、句式的组合与变化;还要懂得巧妙运用不同语境对表意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表述内容和对象转换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表述方式,例如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同样的意思,或是用同样的话语表达不同的含义,再比如让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还可以话中有话,话外有音,言在此而意在彼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
考点:对所论对象进行逻辑梳理的判断力、分析力与思辨力
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不仅需要理解和把握某一特定对象或观点,还需要深入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联系、区别与层次关系,以便找到阐发思想、组织文本的合理线索与思路。因此,逻辑地整理思路和表述思想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从思维角度讲,写作是一种定向思维,多数作者都是怀着明确的目的进入写作的。荀子为使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而写《劝学》,鲁迅为检讨国民性而作《阿Q正传》,朱自清为清理古今知识阶级的角色与精神演变而《论气节》。然而,作者这些理念是否具有思想价值,能否产生强大的说服力,首先需要通过客观冷静的推理和判断加以确认。其次, 作者的思想如何在作品中恰当地展开,预设的主题能否得到合理的阐发,也需要借助逻辑的工具加以证明。尤其对于以说理为主的文字,写作的过程实际也就是运用概念、判断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过程。
任何作品,在其行文即语言表达方面,都必须讲究文思和文理。所谓文思,是指文章的总体构思,包括立意与选材,都必须有逻辑上的合理性。而文理指的是文本的结构框架,行文的脉络线索,从操作的层面看,就是要处理好语言表达的主次关系和逻辑顺序。
毋庸置疑,一个作者只要能够有效地对上述五大能力要素形成自觉意识和浓厚的兴趣,就等于获得了一把钥匙,从而引导作者将其生活的积累和习得的知识都纳人到一个溶炉中,经过主体的溶炼,最终凝聚为有效的读写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