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识记、领会)
(一)社会的涵义(04.4名词解释37)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06.4.32/02.4.36多选)
社会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去,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人是特殊的自然,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③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的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④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了解)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领会、应用)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第一,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所谓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精神)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活动。劳动是一种永恒的自然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
1.劳动是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决定力量。
2.劳动在改变自然的同进,也改变了人类自己。
3.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的一种途径。
4.劳动是全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人的这种需要,构成了人们行为的动力,是人的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动力不是直接来源于生理需求和本能,而是来源于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生产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时认为,人的需要是相对的、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三章: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享受资料的需要和对发展资料的需要。
(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它的存在、发展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 的、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其涵义有: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独立于人们意志之外的客观实在。
第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
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社会观
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才是科学的社会观,其原因有:(1)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主要缺陷。(2)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学和社会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中的个别方面。马克思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形态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3)马克思指出了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任何其它社会观无法比拟的。当然,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封闭的、僵化的。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一)角色人格体系(06.4.37名词解释)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现实生活中,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角色时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是社会网络最小的纽结。
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社会规定,而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种要素,它给角色以个性活力。
(二)价值规范体系
价值标准是人格的三要素之一,包含在角色人格体系之中。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
(三)全体制度体系
为了角色行为的有序性,人们设置了权力。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实现的。
(四)行为交换体系
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或群体建立关系网络的内在依据,是为了满足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人的行为是需求满足的角色表现。人的行为如何满足需求呢?行为通过交换才能满足需求。交换式经济学家的术语,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将人的一切关系都视为交换关系进行了分析。交换与分工相连,分工与权力相关。交换、分工与权力编织着一个不断增长并贯穿整个社会过程的网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