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今天,我国处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需要加强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伴生出新的阶层,他们虽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他们彼此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正确认识各个阶级、阶层的地位与归属,正确地处理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与矛盾症结,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1949-1978年期间,我国的社会分层,不仅存在阶级的划分,同时也存在事实上的阶层划分。
(一)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1949年,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村进行土改,农村划分了地主、富农、上中农、中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等阶级阶层。1954-1956年,城市也进行了阶级、阶层的划分。这种阶级、阶层的划分标准日益演变为政治标准,并理所当然的成为国民先赋的政治身份,长期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
(二)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
社会学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时,运用了身份和身份制概念,认为1949-1978年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的标准形成了身份制的体系。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但这里使用的身份或身份制却不同,它不完全是由先赋因素决定的。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成为身分制。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有两大特点:第一,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第二,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
单位制度。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它是将个人和国家直接联系起来的制度化的中介,是中国经济、政治生活的基层组织形式。总而言之,国家或集体控制的资源通过单位实行再分配,基本上都沉淀再各种各样的单位之中,个人的各种需求也只有在单位中才能得到满足。
人事管理制度。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干部、工人和农民等最基本的三类。
三、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04.4.33多选)
(一)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过程中产生的现代社会关系结构的一种根本性变革是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变。传统社会结构是一种以身分为中心的凝固的社会结构形式。现代社会是以契约为纽带的开放社会。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也从“身分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
(二)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由过去的二元的阶级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单位和人事管理制度控制,迅速地进入大规模分化和重组时期,产生了新的阶层。
农村阶层结构地变动;
城镇阶层结构状况;
军人阶层;
社会边缘阶层。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地移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地转移,也可以是同一个阶级阶层内部地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地变动。
(二)社会流动的意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地一种反映。
合理地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地。
首先,社会化发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第三,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他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
第四,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06.4.25/05.4.25/04.4.28/04.4.33)
(一)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二)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所谓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三)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际流动是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
(四)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要通过追求者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赞助式流动则不同,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
(五)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了一个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模式,如下图,这个模式强调了本人受教育程度对获得新职业的重要意义。
三、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06.4.47论述)
(一)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式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
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二)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人口因素
自然因素
地区发展因素
制度因素
政策因素
个人因素
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