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地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偏差行为的具体界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偏差行为的相对性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03.4)
(一)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不被社会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心理是指因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二)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为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05.4论述/04.4)
(一)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二)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有助于社会预警
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及时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胜利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意大利隆布罗梭最早提出了生物学解释,此后的美国学者谢尔顿和英国医生出查理斯.戈林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行为偏差进行解释。
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二、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05.4.38名词/06.4/05.4/04.4)
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
(一)失范理论
“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概念,指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比如获得财富和好名声等,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的规范。为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使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
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以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其中有尊从者、创新者、形式主义、退缩主义和反叛。
(二)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也成为雅文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文化传递理论由此将社会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所谓的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亚文化则是指在和主流文化并存于社会的,大那时非主导性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亚文化中人们的正常行为在主流文化中就可能被视为偏差行为。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标签理论认为,人人都可能会有超出常规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但如果没有被人注意或没有被社会处罚,就不会被视为偏差行为者。反之,如果被人发现,并被社会的权力集团所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被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因此偏差不是某类行为的本质特征,而是其他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和制裁手段施加于行为者的社会后果。
标签理论不仅解释一种行为是如何成为偏差行为的,而且关注社会规范是如何应用于个人身上从而制造出偏差行为者的。
美国学者莱蒙特意识到并非所有对社会规范的破坏行为都导致被贴上偏差行为的标签。于是他区分了两类偏差行为: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初级偏差指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被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如果一旦人们的这种行为被贴上偏差标签的话,它就成了次级偏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