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04.4.45简答/02.4.45名词/02.4.50简答)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从社会控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控制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特点
普遍性。社会控制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控制总是存在的。
规范性。所谓社会控制的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朝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使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
多重性。社会控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条性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性。
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
第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所谓失控,就是指社会虽然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但却并未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员,导致社会成员可以不顾社会规范为所欲为。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06/05/05/04)
(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所谓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所谓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二)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所谓制度化控制,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制度化控制在整个社会的社会控制方式中占重要地位。它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和规章控制等。
所谓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控制有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候是不统一的。
(三)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是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内在控制是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相对于外在控制,内在控制对个人而言是主动的、积极的。
(四)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积极性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消极性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三、社会控制的方式(02.4/02.4)
1.法律是由国家强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法律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2.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3.道德最初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它是由习俗发展而来,以后经济治阶级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和控制方式。
4.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解释的产物,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有着很强的说教性。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教义诱导人们安分守已、积德行善,因此,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
四、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03.4.52论述/02)
社会控制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对于纯粹个人的行为不存在给予控制的理由。
社会控制可能限制了个人的绝对自由,但没有限制个人的相对自由,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的不适度,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社会失控和社会过控。社会“失控”是指社会虽有一系列规范,然而并未作用于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可以不顾社会规范而为所欲为。社会“过控”是指忽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一面。过控和失控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交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