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的社会整体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现代化的转变是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转换,是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几乎涉及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
社会现代化主要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普遍的都市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以上七个方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06.4.43简答/04.4/03.4)
社会现代化规模巨大,转变激烈,影响深远,一般有下列四项特征:
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性进程。
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理论(04.4)
(一)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现代化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一批社会科学家首先创立,以帕森斯为首的结构一功能学派提出?°现代?±、?°传统?±两个对应概念,建立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和?°现代的工业社会?±两个极端模型,来阐述社会变迁的过程。帕森斯的理论是受韦伯和涂而干影响的结果。帕森斯提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模式变项,主要有: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上述五项极值中,前五点合并就是传统社会的极端特征,后五项合在一起就是现代社会的极端特征。
(二)?°信息社会论?±
“信息社会论”。代表人物与著作:托夫勒及其《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及其《大趋势》。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因信息科技的发展,“地球村”已形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而不是劳动。托夫勒还认为,第三次浪潮的信息化革命能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不定期带来机遇。
(三)“后工业社会论”
“后工业社会论”。代表人物与著作: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及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认为人类正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后工业社会是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服务性经济是其明显的特点,科学家与工程师是社会的关键集团,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中轴。
(四)“风险社会论”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风险是社会政策与现代化进程中可以预见,可以控制的现象,应通过可取得预防性行动与制度化措施加以规避,德国社会学者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风险”概念直接与反思现代化相关联。
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840年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史才出现了转机,中国才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准备和建设阶段。
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如下特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