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第二节 中国护理学发展
一、近代护理的发展
中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发展是在鸦片战争前后,随西方列强侵入的战争、宗教和西方医学进入中国而起步。1820年,英国医生在澳门开设诊所。1835年,英国传教士P.Parker(巴克尔)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两年后,这所医院以短训班的形式开始培训护理人员。1884年美国护士兼传教士L Mckechnie(麦克尼)来华,在上海妇孺医院推行现代护理并于1887年开设护士训练班。1888年,美国护士E.Johnson(约翰逊)在福州一所医院里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一些城市设立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1909年,中国护理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中华护士会”在江西牯岭成立,1936年改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并沿用至今。1920年护士会创刊《护士季报》,1922年加入国际护士会,以加入顺序名列第十一个会员国。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学制4~5年,五年制毕业学生授予护理学士学位。1934年教育部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护理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体系。抗战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奔赴延安。在解放区设立了医院,护理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1931年在江西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和1942年两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理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二、现代护理的发展
1.护理教育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中等专业教育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并由卫生部制定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编写统一教材。1961年,北京第二医学院再次开办高等护理教育。1979年卫生部先后下达《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加强和发展护理工作和护理教育。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高级护理专修班。1983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开设护理本科专业。1984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召开全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明确要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充实教学和管理等岗位。这次会议不仅是对高等护理教育的促进,也是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转折点。1985年,全国11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逐渐在全国建立了数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首批招收护理博士生。至此护理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2.临床实践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引入国外有关护理的概念和理论,认识到人的健康与疾病受心理、社会、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开始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并分析、判断病人的需求,探讨如何以人为中心进行整体护理,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积极、主动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器官移植、显微外科、重症监护、介入治疗、基因治疗等专科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社区护理等迅速发展。
3.护理管理
1993年3月卫生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1995年6月首次举行全国范围的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获执业证书方可申请注册,护理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
4.护理研究
1990以后,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临床、教育和管理岗位,我国的护理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些高等护理教育机构或医院设立了护理研究中心。在学术交流会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文章日益增多,且质量不断提高。
5.学术交流
1950年以后,中华护士学会积极组织国内的学术交流。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学术活动,多次召开护理学术交流会,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专题学习班、研讨会等。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护理学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各护理专科委员会,以促进学术交流。1954年创刊的《护理杂志》复刊(1981年更名为《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实用护理杂志》等近20种护理期刊相继创刊。护理教材、护理专著和科普读物越来越多。1993年中华护理学会设立护理科技进步奖,每两年评奖一次。1980年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护理学会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并与多个国家开展互访活动,提供相互学习和了解的机会。各医学院校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同时,选派一批护理骨干和师资出国深造或短期进修,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1985年,卫生部护理中心在北京成立,进一步取得了WHO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