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
口温范围 36.3 ℃ - 37.2 ℃
肛温范围 36.5℃ - 37.7 ℃
腋温范围 36.0 ℃ - 37.0 ℃
发热程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
低热37.3 ℃ - 38.0 ℃
中等热 38.1 ℃ -39.0 ℃
高热 39.1 ℃- 41.0 ℃
超热 41 ℃ 以上
注:
婴幼儿、昏迷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
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及胃肠道的黏膜;口服牛奶或蛋清以延缓水银的吸收。
常见热型( 热型和疾病要牢固记忆 )
稽留热:高体温,波动不超 1 ℃
体温持续升高达 39 ℃ - 40 ℃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常见于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
弛张热:高体温,波动超 1 ℃
体温常在 39 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1 ℃,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持续数小时
体温骤升可达 39 ℃ 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无热期 ( 间歇期 ) 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
不规则热:无规律
体温常在 38 ℃ 左右或波动于 37 ~ 40 ℃ 之间。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结核病、白血病等。
异常体温的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
病人变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寒战。
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退热期:
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的调节水平。
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体温下降时,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