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相关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神经科医生,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有层次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及事物变化的综合察觉与认识,是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
前意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深层的心理活动部分,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中潜伏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不适乃至于心理障碍的症结。
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 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是潜意识欲望的根源,包含遗传的各种内容,与生俱来。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2.自我 是大脑中作用于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功能是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平衡。自我考虑现实,遵循唯实原则。
3.超我 为维持社会准则的一种特殊结构,属良心和道德范畴。其发展源自于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权威形象的影响。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Efik Erikson)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及人类发展学教授。他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扩展至社会方面,故称为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认为人格的各部分分别是在发展的各阶段形成的,个体应通过所有这些阶段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期,每一时期各有一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处理是否恰当将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
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
◆口感期
0-18个月
信任-不信任
◆肛-肌期
18个月-3岁
自主-羞愧/疑虑
◆学龄前期
3-5岁
主动-内疚
◆潜在期
6-12岁
勤奋-自卑
◆青春期
12-18岁
自我认同-角色紊乱
◆青年期
18-25岁
亲密-孤独
◆成年期
25-65岁
繁殖/有成就-停滞
◆老年期
65岁以上
完善-失望
运用艾瑞克森学说,护理人员可通过评估病人所表现出的正性或负性危机解决指标,分析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社会危机解决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皮亚杰(JeanPiaget),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师或父母传授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寻求刺激、主动发现的过程。
1.感觉运动期0~2岁,此期思维的特点是婴幼儿通过其身体的动作与感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2.前运思期2~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使用符号的水平,即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思维尚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持久和分类。
3.具体运思期7~11岁,此期儿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能同时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或更多方面,如能接受物体数目、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的改变。想法较具体,开始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4.形式运思期12岁以后,此期青年人思维迅速发展,进入纯粹抽象和假设的领域。他们能单独在心中整理自己的思想,并能按所有的可能性作推测和判断。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说被护理工作者广泛用在对儿童的教育及与儿童的沟通上。
压力与压力源
一、压力又称应激、紧张。对压力的定义倾向于以下的表达:
1.压力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这是“压力学之父”塞利(Hans Selye)的观点。他所提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是指一种无选择地影响全身各系统或大部分系统的反应。
2.压力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出现的一种结果。这是压力学理论家拉扎勒斯(Lazarus)的观点。认为压力是来自环境或内部的压力源的需求超过个人,社会等的适应资源时所产生的结果。
二、压力源
凡是能够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机体产生压力的因素。
1.生理性压力源 如饥饿、疲劳、疼痛、生病等;
2.心理性压力源 如焦虑、恐惧、生气、挫折、不祥的预感等;
3.社会性压力源 如孤独、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工作表现欠佳等;
4.物理性压力源 如温度过冷过热、光线过暗过亮、噪音过大等;
5.化学性压力源 如空气、水污染,药物毒副作用等;
6.文化性压力源 如人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而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适应反应。
塞利的压力理论
汉斯·塞利(Hans Selye)是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他于20世纪40~50年代对压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著成了其理论代表作《压力》(又译《应激》),阐明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压力
塞利认为,压力是人体应对环境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人体面对压力源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就是身体对作用于他的压力源所进行的调整。
(二)压力的反应
塞利主要从生理角度描述了人体对压力的反应,他认为压力的生理反应包括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和局部适应综合征(LAS)。
GAS是指机体面临长期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疲乏、倦怠、疼痛、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
这些症状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产生的。
LAS是机体应对局部压力源而产生的局部反应,如身体局部炎症导致的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
(三)压力反应的过程
1.警告期
机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改变,如血糖、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度增加。
这种复杂的生理反应的目的就是动用机体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压力。
2.抵抗期
若压力源持续存在,则机体进入抵抗期。
此期,所有警告期反应的特征已消失,但机体的抵抗力处于高于正常水平的状态,使机体与压力源形成对峙。
对峙的结果有两种:
一是机体成功抵御了压力,内环境重建稳定;
二是压力持续存在,进入衰竭期。
3.衰竭期
由于压力源过强或过长时间侵袭机体,使机体的适应性资源被耗尽,个体已没有能量来抵御压力源。
这样,不良的生理反应就会出现,最终导致个体抵抗力下降、衰竭、死亡。
相关推荐:
2022年初级护师考试模拟试题 | 2022初级护师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