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意义
睡眠是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地不做出反应。
通过睡眠,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
睡眠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
睡眠分期
慢波睡眠:分为Ⅰ、Ⅱ、Ⅲ、Ⅳ,4个时相;
快波睡眠:或称异相睡眠或称快速眼球运动,即REM睡眠。
各期的表现
第Ⅰ时相:
即过渡期,是入睡最浅的一期,容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
第Ⅱ时相:
睡眠逐渐加深,但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体温、血压下降
第Ⅲ时相:
即熟睡期,难以唤醒。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均匀,心跳缓慢,体温、血压下降。
第Ⅳ时相:
即深睡期,极难唤醒。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体温、脉搏继续下降,呼吸缓慢均匀,体内分泌大量激素,组织愈合加快,可能发生遗尿和梦游。
快波睡眠:
很难唤醒。眼肌活跃,眼球迅速转动,除眼肌外全身肌肉松弛,出现梦境,血压、心率、心排出量增加,肾上腺素大量分泌。
促进休息的护理措施
1.护士必须运用休息的有关知识制订和执行护理计划。降低周围环境对病人休息的干扰。
2.安排病人休息时间和方式时,做到因人而异。
3.协助病人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减少心理忧虑,最大限度地降低身体上的不适。
4.安排各种治疗和护理时,应相对集中,减少对病人的打扰。
5.注意观察卧床休息会给某些病人带来的副作用,如: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运动系统功能障碍等。
影响睡眠的因素
年龄:睡眠时间婴儿多于儿童,儿童多于青年,青年多于老年。
环境:光线、气味的改变、噪音等。
疾病:疼痛会改变睡眠状况。发热病人会使睡眠增多,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病人常处于觉醒状态。
药物: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病人,停药后对药物的依赖或睡眠障碍加重。
心理:紧张、焦虑的情绪,感情上的痛苦等。
食物:肉类、豆类、乳制品等食物能够促进睡眠。咖啡、浓茶影响睡眠。
睡眠失调
原发性失眠症:是一种综合征,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中多醒或早醒。
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是原发性失眠后滥用药物导致的结果。
发作性睡眠:特点是控制不住的短时间的嗜睡。
睡眠过度:睡眠的要求控制不住。睡眠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难以唤醒及处在混乱状态。
睡眠性呼吸暂停: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
梦游症:主要见于儿童。可能与遗传、性格、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常在第Ⅲ--Ⅳ期发生。
护理措施
1.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病室温度冬季18~22℃ 夏季25℃左右
病室湿度以50%~60%
白天病区噪音强度在35~45dB
做到“四轻”:
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合理安排治疗与护理
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尽量安排在白天,必须安排在睡眠期间的治疗与护理,则应尽量间隔90分钟,以减少病人经常醒来,90分钟是一个正常睡眠周期需要的时间。
相关推荐:
2022年初级护师考试模拟试题 | 2022初级护师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