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疗法
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1.方式
同样的温度,湿冷、湿热的效果优于干冷、干热。
2.面积
面积较大,冷、热疗法的效果就较强;反之,则较弱。
3.时间
一定时间内其效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如果时间过长,则会产生继发效应抵消治疗效应,甚至还引起不良反应,如疼痛、皮肤苍白、冻伤、烫伤等。
4.温度
与机体体表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越强;反之,则越小。
5.部位
皮肤较厚的区域,对冷、热的耐受性大,冷、热疗法效果也较差;
皮肤较薄的区域,对冷、热的敏感性强,冷、热疗法效果也较好。浅层皮肤对冷较敏感。
血液循环良好的部位,可增强冷、热应用的效果。
为高热病人物理降温,将冰袋、冰囊放置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流经处,以增加散热。
6.个体差异
婴幼儿对冷、热的适应能力有限;
老年人对冷、热刺激反应的敏感性降低,反应比较以钝。
女性较男性敏感。
对昏迷、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硬化、感觉迟钝等病人,因其对冷、热的敏感性降低,尤其要注意防止烫伤与冻伤。
冷疗作用
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
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局部充血;
冷疗还可使血流减慢,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有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岀血。
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
减轻疼痛
冷疗可抑制细胞的活动,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
冷疗使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减轻由于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
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牙痛、烫伤等。
控制炎症扩散
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菌的活力降低,限制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
降低体温
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与蒸发的物理作用,使体温降低,病人舒适。适用于高热、中暑。
冷疗禁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见于大面积受损、全身微循环障碍、休克、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水肿等病人,因循环不良,组织营养不足,若使用冷疗,进一步使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
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病灶
冷疗使局部血流减少,妨碍炎症的吸收。
组织损伤、破裂或有开放性伤口处
因冷疗可降低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损伤,且影响伤口愈合。尤其大范围组织损伤,应禁止用冷疗。
对冷过敏
病人使用冷疗可岀现红斑、荨麻疹、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过敏症状
禁忌用冷的部位
1.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
2.心前区:用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律不齐。
3.腹部:用冷易引起腹泻。
4.足底:用冷可反射性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还可引起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收缩。
冰袋或冰囊冷疗
目的:降温、止血、镇痛、消炎
方法:
将小冰块装冰袋1/2~2/3满,排气并夹紧袋口,检査无破损、漏水后将冰袋装入布套,放置所需处。
(1)高热病人降温:放前额、头顶、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2)扁桃体摘除术后:放颈前颌下,必要时,用三角巾两端在颈后部系好;
(3)鼻部冷敷:应将冰囊吊起,仅使其底部接触鼻根,以减轻压力。
注意事项:
(1)注意冷疗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如局部皮肤出现苍白、青紫、麻木感等,立即停止用冷。
(2)用冷时间须准确,最长不超过30分钟,如需再用应间隔60分钟
(3)用于降温时,应在冰袋使用后30分钟测体温,并记录
冰帽或冰槽冷疗
目的:用于头部降温,防止脑水肿
将病人头部置于冰帽或冰槽内,后颈部和两耳处垫海绵垫,两耳塞不脱脂棉,防止水流入耳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两眼。
注意事项:
(1)观察头部皮肤的变化,尤其是耳廓部位,应注意防止发生青紫、麻木及冻伤。
(2)每30分钟测肛温一次。
维持肛温在33℃左右,不低于30℃,以防心室颤动等并发症出现。
相关推荐:
2022年初级护师考试模拟试题 | 2022初级护师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