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护理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
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及臭氧等),这些因素可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减弱,纤毛脱落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肥大细胞、杯状细胞增生,分泌亢进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易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同时刺激黏膜下感受器,引发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支气管痉挛,通气障碍。还可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抑制抗蛋白酶系统,破坏肺弹力纤维,促使肺气肿的形成。
2. 感染
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感染是本病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病毒为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常见细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3. 气候
冷空气刺激、气候突然变化,使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减弱,易继发感染。
4.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有研究表示,α₁抗胰蛋白酶缺乏,与肺气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5. 炎症
气道、肺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特征性改变。
6. 内在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机体营养不良等均可参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表现
1. 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长。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早期在气候寒冷或突变时发生咳嗽且轻微,病重则四季均咳嗽。晨间咳嗽较重,痰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状,当感染时,痰量增多,往往清晨起床或体位变动时较明显,可有黄绿色脓性痰,偶带血。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支气管痉挛,可有喘息。
阻塞性肺气肿的症状除有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外,同时伴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随病情发展,甚至在静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发生感染时胸闷、气急、发绀、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晚期可出现呼吸衰竭。全身症状有疲劳、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
2. 体征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肺部啰音可增多。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可闻及哮鸣音。
典型肺气肿体征为:桶状胸,胸部呼吸活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肝上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晚期病人因呼吸困难,可表现为身体前倾,常呈缩唇呼气。
护理措施
1. 注意病情观察,观察病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的程度,全身症状、体征和并发症情况。尤其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和量。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2. 遵医嘱正确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同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咳嗽,指导病人正确咳嗽,促进排痰。对痰液较多或年老体弱、无力咳痰者,以祛痰为主,按医嘱使用祛痰药或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注意雾化后和协助病人翻身后,进行背部叩击,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3. 合理用氧,对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者,采用低流量持续给氧,流量1~2L/min。每天氧疗时间不少于15小时,因熟睡时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或上呼吸道阻塞而缺氧加重,为此睡眠时间不可间歇。
4. 协助病人呼吸训练,改善呼吸状态。
(1)缩唇呼气:在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笛子状,气体经缩窄的口唇缓慢呼出,称缩唇呼气。其作用是提高支气管内压,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以利肺泡气排出。病人将缩唇呼气,融入腹式呼吸之中,便能有效增加呼吸运动的力量和效率,调动通气的潜能。
(2)腹式呼吸:通过腹肌的主动舒张与收缩加强腹肌训练,可使呼吸阻力减低,肺泡通气量增加,提高呼吸效率。
5. 应注重营养摄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防止产气影响膈肌运动,少吃产气食品。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有助于痰液的稀释。
6. 病情缓解期间,要注意全身运动锻炼,结合呼吸训练能有效挖掘呼吸功能潜力。锻炼方式、速度、距离,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决定,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可进行床上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体操、家庭劳动等。增强耐力,提高体质。
7. 注意心理护理,做好病人与家属及单位间的沟通,疏导其心理压力,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诊治。
相关推荐:
2022年初级护师考试模拟试题 | 2022初级护师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