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夜间遗尿的儿童中,男孩是女孩的2倍,且有明显的家族倾向。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是指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其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1年;后者是指4,JL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继后又出现遗尿。未经治疗的遗尿症,每年有15%的儿童自行缓解。即使到成年人也还有1% ~2%的人患遗尿症。本病大多病程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中也会发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l6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13岁,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1年。
1.2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在3岁以上,频作遗尿,或至5岁以上,仍较常遗尿。
(2)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1夜尿床数次。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4)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能见结构异常。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2.1.1减轻恐惧心理
当患儿晨起时,发现自己尿床了,是非观念会使其感到羞耻,继而感到不安,并恐惧家长的指责。家长要多安慰、鼓励,不要嘲笑、斥责或惩罚,以免加重或诱发遗尿。
2.1.2 维护自尊心
儿童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自我意识和丰富的情感。遗尿对患儿而言,是让他感到羞耻的事情,因此,要保密,尽量减少知情的人。以免宣扬出去,让其在小朋友之间失去尊严,感到自卑与绝望,从而加重遗尿。
2.1.3 关心体贴,改善生活环境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不要让患儿感到自己给家长添麻烦、丢人,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冲突也不要暴露在患儿面前,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紧张和疲劳,以免造成心理创伤。
2.1.4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训练良好的排尿习惯,减轻心理负担建立尿床日历,对没尿床的表现,可在日历上画一红对钩,并给予物质奖励,以示鼓励;对尿床表现,可以指导其自己更换床单,了解后果,以示惩罚,但不要责骂,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
2.2报警器和功能练习
2.2.1 报警器的使用,遗尿后应唤醒患儿,用闹钟、灯光唤醒常易引起患儿的反感。报警器的铃与患儿的尿垫连成一个电路,报警器的尿垫如信用卡一样大,直接置于患儿内裤,遗尿于尿垫时可发出声音、直至唤醒患儿。报警器的作用是教会患儿在必须排尿时产生警觉,使许多患儿避免讨厌的闹钟声而学会夜尿的控制,达到不遗尿的目的。治疗中监护人员应对患儿进步给予鼓励,使用报警器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如无效停用30天后再用一个疗程其有效率约为7500,但停用后易复发,复发后短期再用即可有效。
2.2.2 膀胧功能的锻炼。正常膀胧的容量约为1 0ml/kg体重,膀胧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加膀胧功能性容量及改善膀脸的括约肌功能。方法是鼓励患儿日间多饮水,尽可能延迟排尿,减少排尿次数。还可以在排尿时、仅排出少量尿液时即终止排尿,约十秒钟后再排尿,这样在每次排尿中练习3-5次排尿和终止排尿的动作,以使膀肌括约肌的功能得到锻炼。监护人员在患儿排尿锻炼中应给与鼓励。该方法不常用于年幼儿童,特别是过度尿频和尿急、或已知膀胧功能性容量较低的儿童。但可用于那些不愿父母过分监督其排尿或不愿使用报警器的少年儿童。
2.3预防和调护
2.3.1 预防(1)自幼培养,按时、睡前排尿的良好习惯。(2)白天勿使小儿过度疲劳,傍晚前应注意控制饮水量,少给流质饮食,如服汤药尽量在白天服完,以减少膀胱尿量。临睡前令患儿排空小便。
2.3.2调护(1)排除遗尿对小儿情绪的影响,给以信心和支持,切忌打骂。(2)白天可饮水,晚餐不进稀饭、汤水,睡前尽量不喝水,中药汤剂也不宜晚间服。(3)夜间尤其在经常易发生遗尿的时间之前,及时唤醒排尿。(4)积极治疗引起遗尿的原发疾病。
2.4体会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d,JL遗尿的研究不断深入,针对不同发病机理的多种药物及方法的联合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但3,JL遗尿病因复杂,治疗需长期坚持,而且需要临床医生、患儿及其家长密切配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希望通过努力,对遗尿症的患儿要认真观察,给予及时的治疗并细心护理。实践证明,给予患儿及家长系统的护理指导和训练是提高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其家庭负担,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