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和建立由专职医生、护士为主体的医院内感染监控办公室及层次分明的三级护理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专科护士长;三级管理——护理部主任)。负责评估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二)健全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1.管理制度 如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的健全与落实。
2.监测制度 包括对灭菌效果、消毒剂使用效果、一次性医疗器材及门急诊常用器械的监测;对感染高发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换药室、监护室(ICU)、血透室等消毒卫生标准的监测。
3.消毒质控标准 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规定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三)医院布局设施合理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设施应有利于消毒隔离。
(四)人员控制
主要是控制感染源和易感人群,特别是易感患者。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中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一般不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六)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
加强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增强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自觉性。
二、感染特点
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很多住院病人由于所患原发性疾病,或接受某些治疗造成抵抗力下降。还有些人如老年患者和新生儿一般抵抗力自然较低,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传播,则造成严重后果。
2.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
三、感染的分类介绍
按照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外源性感染,亦称交叉感染或可预防性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及探视者,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及环境等的医院感染。近年来,有些人将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他人的称为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的称为环境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或不可预防性感染(确切地讲,称为难预防感染更合适)。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包括虽从其他病人或周围环境中来的,但已在该病人身上定植的微生物。例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尿道及皮肤等部位常构成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贮藏库".在平时定植于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致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体系。但是,当病人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可导致菌群失调或使原有生态平衡失调,菌群移位(易位),从而引发感染。
编辑推荐: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