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外科感染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损伤、手术、侵入性器械检查或插管后并发的感染。在临床上很常见,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其特点是: ① 常由几种细菌引起,尤其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② 多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和体征,病变常局限在某个部位,引起组织化脓、坏死等。③ 常与损伤、手术等创伤或有创性检查有关。④ 常需手术治疗或换药处理。
(一) 分类
1外科感染按致病菌特性① 非特异性感染: 又称化脓性感染,由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特点为: 在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上都有共同之处;同一种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化脓性感染疾病;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化脓性感染。② 特异性感染: 由特种病原菌引起。特点为: 同一疾病由同种特殊致病菌引起,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也各有特点。
2按感染发生情况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条件性感染(机会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等。
3按病程① 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内。②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③ 亚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至2个月之间。
(二) 病因① 非特异性感染: 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等。② 特异性感染: 致病菌有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等。
(三) 病理生理影响外科感染病程演变与结局的因素是致病菌的数量和毒力、人体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及治疗情况。外科感染发生后有3种结局: ① 人体抵抗力和治疗措施能控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感染将局限化,经吸收而消散或形成脓肿。② 人体抵抗力与致病菌的毒力处于平衡状态,感染病灶被局限,转为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可再度繁殖,感染可重新急性发作。③ 当致病菌毒力大,数量多,而人体抵抗力不足时,感染将扩散,引起脓毒症或菌血症等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四) 临床表现① 感染所在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身体浅部脓肿可触及波动感。如果属于感染伤口或创面,可见炎性渗出液、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增生等。根据脓液及其局部炎性反应特点,有助于判断感染的主要致病菌。② 全身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则常因全身中毒反应引起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脉搏增快等症状;病程较长时,因代谢紊乱而出现消瘦、贫血、水肿;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可发生脓毒症、感染性休克、MODS。
(五) 辅助检查① 血常规: 大多数病人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少数病人有明显的核左移和中毒颗粒。严重细菌感染时,如白细胞计数减少,表示人体功能衰弱,病情危重。病程较长的重度感染病人可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② 超声波、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 能提供深部感染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等参考资料;伤口脓性渗出液或穿刺抽取脓液涂片染色镜检或细菌培养: 有助于辨别致病菌的种类,并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六) 治疗要点化脓性感染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清除脓液、坏死组织等毒性物质,增强人体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轻度感染早期的治疗目的是促使炎症消散,可采用外敷药物,物理疗法等措施。感染较重、范围较大时应使用有效抗生素;若局部化脓或脓肿形成,则应手术切开引流。严重感染或发生全身化脓性感染时,应积极处理感染病灶,加强抗感染,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