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的临床表现
1疼痛其程度与创伤部位、性质、范围、炎症反应强弱有关。活动时疼痛加剧,制动则减轻。疼痛一般在伤后2~3日缓解,如持续存在,甚至加重,表示可能并发感染。
2体征创伤导致组织出血、渗出,局部出现淤斑、肿胀或血肿。组织结构破坏直接导致功能障碍。局部疼痛时,因机体保护性制动致使运动受限;局部炎症也可引起功能障碍。开放性创伤可见不同程度的伤口,其大小、形状、深浅不一,伤口有外出血或血凝块,有的可能有异物存留。
3全身反应伤后受伤区域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毒性产物吸收后作用于体温中枢可引起发热,一般在38℃左右。如发生脑损伤或继发感染,病人将出现高热。创伤后,由于疼痛、失血、失液、精神紧张等原因,下丘脑垂体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出现应激反应,病人可表现出神志淡漠,焦虑不安,脉搏细速,呼吸加快,口渴,尿少,食欲不振以及机体代谢活动的紊乱,如糖、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体重减轻,贫血。
4并发症
① 感染: 是常见并发症。开放性创口沾染细菌,闭合性创伤如致消化道、呼吸道受累或破裂,都可引起感染。同时,由于创伤后机体免疫力减弱,或者肠道粘膜缺血使屏障功能减退所致肠道细菌移位,也是创伤并发感染的重要原因。伤后还可能发生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
② 休克: 严重创伤、失血、并发严重感染等,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障碍而发生休克。休克后可发生急性肾衰竭、ARDS等MODS。
损伤的病理及修复
病理生理
① 局部变化: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下所发生的创伤性炎症反应、细胞增生和组织修复过程。局部充血、渗出;纤维蛋白充填组织损伤裂隙和作为细胞增生的网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组织内的细菌;巨噬细胞吞噬组织中的坏死组织碎片、异物颗粒。
② 全身性反应: 严重创伤时机体引起的应激反应及代谢反应。一般情况下的创伤性炎症有利于创伤修复,但过度反应则不利于创伤的修复。
创伤的修复
1创伤的修复过程创伤修复是由伤后增生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再生增殖、充填、连接或代替缺损组织。修复过程为彼此相重的3个阶段:
① 局部炎性反应阶段: 伤后即发生,常持续3~5日。主要是血管和细胞反应、免疫应答、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清除损伤或坏死的组织,为组织再生和修复奠定基础。
② 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 局部炎症开始不久,即可有新生细胞出现。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形成肉芽组织。
③ 组织塑形阶段: 经过细胞增殖和基质沉积,使伤处组织达到初步修复,但新生组织并不一定能达到结构和功能的要求,需进一步改造和重建。主要包括胶原纤维交联增加、强度增加,多余的胶原纤维被降解,过度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消退,伤口粘蛋白及水分减少等。
2创伤愈合类型
① 一期愈合: 组织修复以同类细胞为主,如上皮细胞修复皮肤和粘膜,创腔修复处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创缘对合良好,伤口愈合快,功能良好。
② 二期愈合: 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见于创面较大,组织缺损多,创缘分离远的伤口,需由较多的肉芽组织填充创腔,愈合时间长,瘢痕明显,功能欠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