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故意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在外科病房:1000个静脉输液外渗中,有38个引起了皮肤坏死。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如静脉高营养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多巴胺、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青霉素、血制品等渗漏时,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致皮下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儿活动频繁,针头容易移位。
2.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
3.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入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长。
4.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大的影响。
5.感染:病人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生感染。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表现
1.一般表现
局部皮肤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头皮外渗局部肿胀,容易及早发现。四肢静脉外渗呈弥散性肿胀,以针尖为中心向四肢均匀扩散不易察觉,所以要对比两侧左右肢粗细,弹性和色泽。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
主要指高渗糖、氨茶碱、20%甘露醇、硫酸镁、5%碳酸氢钠、钾钙类。这类药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毛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破坏毛囊,使局部皮肤有钙化点,形成硬结。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
以多巴胺,肾上腺素类,通常这类药液输入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或树枝状延伸,时间长会使血管色素沉着,条索状硬化失去弹性。
4.高分子性质外渗表现
主要是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去甲万古霉素等。这类药液浓度高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时间长,皮肤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
蛋白制剂,血制品及脂肪乳,氨基酸,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制剂等。这类一旦外渗,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弹性差,不容易短时间恢复。如在关节部位影响肢体活动。
三、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外渗液体,及时对症处理,局部制动并抬高患肢,更换部位穿刺,加强巡视并注意保暖。
针对渗出药液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 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 大范围外渗
(1)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活性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2)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3)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外敷。
四、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护
1.熟悉药物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
①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②高渗溶液如20%甘露醇,应加热使用或局部热敷,可使血管扩张、循环加速,避免了加压输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③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④阳离子溶液如葡萄糖酸钙,严格控制滴速,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
⑤阅读药品说明书。
2.仔细评估
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
3.有计划的选择静脉
①正确选择穿刺静脉。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有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②外周静脉尽量不输化疗药,杜绝钢针,尽量避免下肢输液。除有上腔静脉综合征外,经外周静脉静脉输注外渗高危药物一般不进行下肢给药;
4.加强责任心,提升安全意识
①多巡视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如果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②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相关推荐:
2022护士执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 电子化注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