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与相应的外毒素结合,而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二)按比例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中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反应曲线(图9-1)。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反应最快,沉淀物形成最多,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
关于抗原抗体结合后如何形成聚合物,曾经有过不少解释。结合现代免疫学的成就呼电镜观察所见,仍可用Marrack(1934)提出的网格学说(latticetheory)加以说明。因为大多数抗体的巨大网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但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抗血清进行比较后,发现抗体可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R型抗体以家兔免疫血清为代表,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合适比例范围,只在抗原过量时,才易出现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均属此型。H型抗体以马免疫血清为代表,其抗原与抗体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抗原或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人和许多大动物的抗血清皆属H型。
(三)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遵循生物大分子热动力学反应原则,其反应式为:
[Ab-Ag]/[Ab].[Ag]=k1/k2=k
式中各反应项的单位以mol表示,k1表示反应速度常数,k2为逆反应速度常数,K是反应平衡时的速度常数。由上式可知,K值是反映抗原抗体间结合能力的指示,所以抗体亲和力通常以K值表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二是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高亲和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保持未结合前的结构、活性及特异性。在环境因素中,凡是减弱或消除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因素都会使逆向反应加快,复合物解离增加。如pH改变,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可破坏离子间电引力消失。对亲合力本身较弱的反应体系而言,仅增加离子强度即可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目的;增加温度可增加分子间的热动能,加速已结合的复合物的解离,但由于温度变化易致蛋白变性,所以实际工作中极少应用。改变pH和离子强度是最常用的促解离方法,免疫技术中的亲和层析就是以此为根据纯化抗原或抗体。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