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苍术:①湿滞中焦 ②风湿痹证 ③外感风寒挟湿 ④夜盲症 ⑤寒湿中阻 外能祛风除湿,内能健脾燥湿,凡湿邪为患,不论内外,均为常用。
(1)燥湿健脾:湿滞中焦证。善燥脾湿,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平胃散
(2)祛风湿:风湿痹证。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3)解表: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九味羌活汤(臣-开腠理除风寒,胜湿)
2.厚朴:①湿滞中焦 ②脾胃气滞 ③肠胃积滞 ④痰饮喘咳 ⑤寒湿中阻 辛散苦泄以行气消积,苦温燥湿以消痰平喘,既除实满,又除湿满,凡积滞腹满,痰湿喘满均为主治。
(1)燥湿:湿浊阻中证。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恶。苦燥辛散,长于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香薷散(辛温解表:臣-内化湿滞),平胃散()
(2)行气(消积):胃肠气滞证。肠胃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大承气汤(寒下剂:佐-行气),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积),香薷散(行气除湿),大承气汤(寒下剂-佐-行气散结),小承气汤(臣),麻子仁丸(润下剂-佐-下气除满)
(3)平喘:肺气壅逆之喘咳证。痰饮喘咳。燥湿化痰,下气平喘。
3.藿香:①湿滞中焦 ②暑湿 ③湿温初起 ④呕吐 外以发表解暑,内以化湿和中,为夏伤暑湿和湿邪中阻之要药。
(1)化湿:湿滞中焦证。为芳化湿浊要药。
(2)解表: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外感风寒。既能化湿,又可解表。藿香正气散
(3)止呕:偏于湿阻中焦。呕吐。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
4.佩兰:①湿滞中焦 ②暑湿 ③湿温初起 长于宣化湿浊,除中焦陈腐之气,为醒脾要药。
(1)化湿:湿滞中焦证。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亦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
(2)解表(解暑):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5.砂仁:①湿滞中焦 ②脾胃气滞 ③脾胃虚寒吐泻 ④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⑤寒湿中阻
辛温行散,芳香化湿,主入脾胃,为化湿和中醒脾要药,兼有安胎之功。凡中焦湿阻气滞,及胎动不安等证,均为常用之品。
(1)化湿:湿浊困脾之证。化湿醒脾,行气温中均佳,故湿阻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寒湿气滞者多宜。
(2)行气:脾胃气滞证。善入脾胃,长于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温中散寒,为化湿行气,醒脾和胃之良药。适于湿浊阻中,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呕吐腹泻之证 。参苓白术散(补气剂-佐-醒脾和胃,行气化滞)
(3)(温中)止呕:脾胃虚寒吐泻。其能化湿行气而调中止呕,温脾止泻。脾胃虚寒之吐泻。
(4)安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以其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泰山磐石散(气血双补剂-佐-理气醒脾,即可防益气养血之品滋腻碍胃,又有安胎之效)
6.白豆蔻:①湿滞中焦 ②呕吐 ③脾胃气滞 ④寒湿中阻 主入脾胃,作用重在行气和中,化湿醒脾,为中焦湿阻气滞所常用。
(1)化湿行气: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三仁汤
(2)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
7.草果:①寒凝湿郁、脾虚久泻 ②疟疾 辛温性燥,主入脾胃,燥湿散寒之力颇强,而除痰截疟。适于寒湿中阻及瘴疟等证。
(1)燥湿散寒:寒湿中阻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燥湿、温中皆强于草豆蔻,故寒湿盛者更宜。
(2)除痰截疟:疟疾。芳香辟浊,散寒燥湿,除痰截疟,以寒湿偏盛者为宜。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