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
1.四气包括寒热温凉。
2.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3.温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4.真寒假热证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治疗。
5.“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中药药性理论-五味
1.辛:散、行。即发散、行气行血。如苏叶。
2.甘:补、和、缓。即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如人参、熟地、饴糖、甘草。
3.酸(涩):收、涩。即收敛、固涩。
4.苦:泄、燥、坚。即清泄火热(如黄芩)、泄降气逆(如杏仁、半夏)、通泄大便(如大黄)、燥湿(如黄连)、坚阴(泻火存阴)(如知母、黄柏)。
5.咸:下、软。即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6.淡:渗、利。即渗湿利小便。如薏苡仁、茯苓等。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说六味。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
辛甘,温热多为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
酸苦咸,寒凉多为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
2.“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3.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等作用的多为升浮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敛肺止咳等作用的多为沉降药。
4.利用升降浮沉指导用药的原则:顺病位,逆病势。
归经
1.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2.同为热证,但肺热、心火、胃火、肝火的治疗用药则不同。肺热咳喘用桑白皮、地骨皮来泻肺平喘。胃火牙痛用石膏、黄连来清泄胃火。心火亢盛导致心悸失眠,则用朱砂、丹参等清心安神。肝热目赤则用夏枯草、龙胆草来清肝明目。
3.同为头痛,羌活治太阳经头痛;葛根治阳明经头痛;柴胡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治厥阴经头痛(颠顶头痛);细辛治少阴经头痛。
中药的配伍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如独参汤。
2.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联用,增强原有疗效。如麻黄配桂枝、附子配干姜。
3.相使: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枸杞子配菊花。
4.相畏:A药的毒副作用能被B药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
5.相杀:C药能消除D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防风啥砒霜毒、麝香杀杏仁毒。
6.相恶:E药能破坏F药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十八反”“十九畏”为相反配伍。
相关推荐:
2022卫生资格考试大纲 | 卫生资格考试教材 | 经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