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15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复习必备知识点50套
外用膏剂与软膏剂
软膏剂:
软膏剂系指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软膏剂在生产与贮藏时均应符合下列各有关规定。
①软膏剂常用的基质,有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动物油、植物油、单硬质酸甘油酯、十八醇等及其混合物。根据气温高低,可添加适量石蜡或液状石蜡调整基质的软硬度。某些基质中可加入乳化剂制成乳剂型软膏,使药物易被皮肤吸收,并易洗除。
②供软膏剂用的固体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应预先用适宜方法制成细粉,全部通过6号筛。
③软膏剂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应无粗糙感,并应具适当的粘稠性,易涂布于皮肤、 粘膜上而不融化,但能软化。
④软膏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等变质现象。必要时可加适量防腐剂使其稳定。
⑤软膏剂所用的包装容器,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
⑥除另有规定外,应置遮光容器中密闭贮存。
外用膏剂:
外用膏剂系选用相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外用膏剂的剂型种类:包括软膏剂、膏药、橡皮膏三种主要膏剂。另外,类似软膏的制剂:糊剂及涂膜剂亦在此介绍。
外用膏剂中的软膏与膏药在中国应用甚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痈疽篇”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汉代名医华佗在施用外科手术后,常习用“神膏”以促进伤口愈合。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与药料炼制膏剂的记载;同一时代龚庆宜著的《刘涓子鬼遗方》和齐·诸澄著的《褚氏遗书》中对皮肤科用药方面均有重要发展,其中有多种“薄贴”的记载,已较广泛地应用皮肤吸收良好的动物脂肪作为软膏基质。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载有“乌麻膏”方,其组成有生乌头、麻油、黄丹及蜡。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了制备膏药的方法。宋代,由陈师文等撰、宋朝廷颁布发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已趋完善。外用膏剂到明、清两代更有发展,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已有40多种剂型,其中膏剂品种也不少;清代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是一部论述膏药的专著,对膏药的方药、应用、尤其在制备工艺上均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如膏药种类,已不是单纯使用油脂与樟丹,而又创制出白膏药、胶膏药、松香膏药等。
土鳖虫-活血化瘀药
初级中药师考试考点;中药学活血化瘀药土鳖虫的相关知识点。
别名:地鳖、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
药用部位:雌体的全体。
药材性状: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采收加工:夏季捕捉。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味归经:寒;咸;归肝经;小毒。
功能主治: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瘴瘕痞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1~1.5g;或或浸酒饮。外用:适量,煎汤含漱、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禁忌:年老体弱及月经期慎服,孕妇禁服。
关注"566卫生资格"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报名、精华资料、内部资料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