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代谢、内分泌系统高频考点
1.缺铁性贫血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铁缺乏,首先体内贮存铁缺乏,继而发生红细胞内缺铁,最后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组织缺铁表现:黏膜损害;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等。
2.缺铁性贫血首选口服铁剂治疗,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2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待血红蛋白正常后,至少再继续服药4——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待血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3.小儿缺铁性贫血以6月——2岁最多见,起病缓慢。非造血系统症状
①消化系统:食欲不振,异食癖,口炎,舌炎。②神经系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③心血管系统:心率快,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严重者出现心衰。④容易感染,反甲。
网织红细胞于服药2——3天后开始上升,5——7日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血红蛋白:治疗1——2周后逐渐上升,3——4周达到正常。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储存。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或称出血点)、紫癜、瘀斑和外伤后不易止血及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ITP的主要临床表现:①出血倾向:多数较轻而局限,但易反复发生,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而可因感染等情况骤然加重;②乏力;③长期出血者可有与出血量平行的慢性失血性贫血(亦即缺铁性贫血)。
首次诊断ITP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5.甲状腺毒症表现高代谢症状和体征。
高代谢症状:多食善饥、怕热多汗、皮肤潮湿、有疲乏无力;
精神神经系统:多言好动、紧张焦虑、焦躁易怒、失眠不安;
心血管系统:心悸气短、心动过速、第一心音亢进,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消化系统:稀便,排便次数增加;
肌肉骨骼系统:主要是甲亢性周期性瘫痪,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有低钾血症;
造血系统:周围血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生殖系统:女性月经减少或闭经,男性阳痿。
6.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提示甲减的病因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
7.甲状腺功能亢进131I治疗适应证:①成人Graves病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②对ATD过敏;③ATD治疗或手术后复发;④甲状腺毒症心脏病或甲亢伴其他病因的心脏病;⑤甲亢伴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⑥甲亢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⑦拒绝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证;⑧浸润性突眼。对轻度和稳定期的中、重度病例可单用131I治疗甲亢,对活动期患者,可以加用糖皮质激素。
8.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治疗
①适应证:①甲状腺肿大显著(>80g),有压迫症状;②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后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③胸骨后甲状腺肿;④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怀疑恶变;⑤ATD治疗无效或过敏的妊娠患者,手术需要在妊娠T2期(4——6个月)进行。
②禁忌证:重度活动性患者;合并较重的心、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妊娠前3个月(T1期)和第6个月以后(T3期)手术可以出现流产和麻醉致畸和流产。
9.TT4、TT3、FT4、FT3及rT3均低,仅TSH高为原发性甲减;血TSH增高是原发性(甲状腺性)甲减最敏感的诊断指标。
10.糖尿病的一般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常伴软弱、乏力,许多有皮肤瘙痒、易生疖、痈,肢体麻木、疼痛,女有外阴瘙痒。
糖尿病的诊断
①空腹血浆葡萄糖(FPG)<6.1mmol/L为正常,6.1——<7.0mmo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7.0mmol/L为糖尿病。
②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7.8mmol/L为正常,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IGT),≥11.1mmol/L为糖尿病。
11.糖尿病治疗原则有5个: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合理用药及自我监测,所谓“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口服降糖药:双胍类药物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
磺脲类药物适宜不肥胖的2型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餐后高血糖为主的患者;
格列奈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相降低餐后血糖,特点为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胰岛素治疗适应证: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良;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④合并重症感染;⑤大手术前后;⑥伴较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⑦糖尿病妊娠期或妊娠糖尿病患者;⑧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12.血脂异常的主要治疗原则
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靶点,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极高危者LDL-C<1.8mmol/L,高危者LDL-C<2.6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3.4mmol/L。LDL-C基线值较高者不能达到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极高危者LDL-C在基线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