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衰的病因:
(1)原发心肌损害:见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心等。
(2)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
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左心衰临床表现: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早期表现;②端坐呼吸:为严重左心衰竭表现;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3.评估心脏收缩功能:正常LVEF值>50%,LVEF≤40%为收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4.心功能分级(纽约分级):
I级:日常活动量不受限(无症状);
Ⅱ级:一般日常活动轻度受限;
Ⅲ级:一般日常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活动即可引起心衰症状;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亦存在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心电图: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6.房颤特点:心室律绝对不整;第1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心电图特征:(1)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频率在350~600bpm);(2)心室率极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7.AF>48h不能马上转复,需要先抗凝。复律前华法林3周,持续至复律后4周(前3后4)。
8.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阻滞:PR间期延长。
(2)①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
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冲动传导突然阻滞,PR间期恒定不变;
(3)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9.血压控制目标值:目前一般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者,<130/80mmHg;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40~150mmHg,舒张压(DBP)<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
10.恶性高血压:①发病急骤,多见于中、青年;②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③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④肾脏损害突出,表现为持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可伴有肾功能不全;⑤如不给予及时治疗,预后不佳,可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11.肾实质性高血压:最常见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移植后等。
12.主动脉狭窄多数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少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临床特点为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的反常现象,对通常的治疗反应不佳。主动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13.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等引起的,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可发生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时,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是完整的,没有血栓的形成。
14.稳定型心绞痛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最常见、最典型)可波及心前区,常向左臂内侧、左肩放射。
15.负荷心电图:阳性标准: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16.冠脉狭窄根据直径变窄百分率分为四级:①Ⅰ级:25%~49%;②Ⅱ级:50%~74%;③Ⅲ级:75%~99%(严重狭窄);④Ⅳ级:100%(完全闭塞)。一般认为,管腔直径减少70%〜75%以上会严重影响血供,50%〜70%者也有一定意义。
17.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破裂或斑块糜烂,有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收缩及微血管栓塞导致的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
18.各种心梗临床特点:(1)左室前壁心梗:最易发生;心功能影响最大;室性心律失常多;心脏破裂多;(2)左室下壁心梗:心律慢;易出现腹部症状;(3)右室心梗:血压低;右心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