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理解记忆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由于测量电极安放位置和连线方式(导联方式)不同,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在波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波,一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
1.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小而圆钝,历时0.08~0.11秒,波幅不超过0.25mV。
2.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在不同导联中,Q、R、S这三个波的波幅变化较大且不一定同时出现。正常QRS波群历时0.06~0.10秒,代表去极化在左、右心室扩布所需的时间。
3.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历时0.05~0.25秒,波幅一般为0.1~0.8mV。T波的方向与QRS综合波的主波方向相同。
(二)心电图中各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PR间期(或PQ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秒。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2.PR段: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兴奋通过心房之后在向心室传导过程中,要通过房室交界区,兴奋通过此区传导非常缓慢,形成的电位变化也很微弱,一般记录不出来,故在P波之后,曲线又回到基线水平,成为PR段。
3.QT间期:从QRS综合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到复极化完毕的时间,QT间期的时程与心率成反变关系。
4.ST段:是指从QRS综合波的终点到T波的起点之间的一段时程。此段代表两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不存在电位差,故记录到一段等电位线。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是需要牢固掌握的知识。
1.动脉血压的形成: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血管各段的血压都不相同,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60~80mmHg(8.0~10.7kPa),脉压为30~40mmHg(4.0~5.3kPa)。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的公式为本考点的重要内容,需要熟记。
1.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四个因素,即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过的力量,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则是将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即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使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均可造成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液体潴留,导致组织水肿。凡是能影响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因素,都可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淋巴液回流。
(4)毛细血管通透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