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一、A1
1、血浆与组织液各种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
A、Na+
B、K+
C、蛋白质
D、有机酸
E、血细胞
2、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A、8%
B、15%
C、20%
D、60%
E、40%
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
4、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5、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的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A2B型
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的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C、红细胞膜上的受体
D、血浆中凝集素
E、血浆中凝集原
7、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Ⅶ
B、因子Ⅱ
C、因子X
D、因子Ⅲ
E、因子Ⅻ
8、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B、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C、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D、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E、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9、关于血浆蛋白生理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运输物质
B、 缓冲PH
C、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D、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E、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10、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钙离子
B、无机离子
C、小分子物质
D、胶原蛋白
E、清蛋白
1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
12、决定血浆PH值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A、KHCO3 / H2CO3
B、K2HCO3 / KH2CO3
C、NaHCO3 / H2CO3
D、Na2HPO3 / NaH2CO3
E、蛋白钠盐 / 蛋白质
13、反映血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的是
A、血液粘滞性
B、血细胞比容
C、血浆渗透压
D、血液比重
E、血红蛋白量
14、稳态是指内环境
A、化学组成不变
B、化学组成相对稳定
C、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D、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E、各种物质组成和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15、各体液中,属于机体内环境的是
A、胆汁
B、胰液
C、尿液
D、脑脊液
E、胃液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2、
【正确答案】 A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红细胞为双凹圆碟形,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血沉加快,红细胞彼此想贴,像盘子一样摞在一起,称为叠连。
注意:凝集是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粘在一起,见于凝血的过程。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献血者为A型血(含A抗原、B抗体),主侧不凝集,则受血者体内不含A抗体,其必含A抗原。
次侧凝血,则受血者体内必含B抗原。
综合受血者体内含A抗原、B抗原,则其为AB血型。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则其必不含B凝集原(否则会相互结合造成溶血)。因是只含抗B,故不含抗A,则必含A抗原,即A凝集原,此为A型血。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型是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即凝集原。
凝集素素是抗体。
同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不能在同一个体的血液中相遇,否则会相互结合造成溶血。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Ⅻ,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Ⅲ。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① 抗凝血酶Ⅲ:灭活Ⅱa. Ⅶa. Ⅸa. Ⅹa. Ⅻa (与丝氨酸残基结合)
②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2000倍)
③ 蛋白质C:
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的是晶体渗透压!
1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清蛋白又叫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1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从静脉中抽出,加入抗凝剂,离心后,下半部分沉淀的为血细胞,其上为血浆。
若不加抗凝剂,待血液凝固,则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其结合血细胞,形成血凝块,沉在下方,上方析出白色清亮的夜里,此即为血清,其与血浆的显著区别为其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1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HCO3 -/ H2CO3-为机体最重要的酸碱平衡缓冲对,请牢记。
1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细胞比容,约等于红细胞压积(HCT),是将血液离心,红细胞为主的血细胞沉在下面,其体积占整个血液的体积比,即为血细胞比容。
1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稳态是内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
1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ABE都是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C为含代谢终产物的废物,均不是细胞外液。
脑脊液、胸腹水是属组织液,为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