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特点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胃呈水平状,再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也是婴幼儿时期易呕吐的原因。胃容量出生时30~60ml,随年龄增大,1~3个月90~150ml,1岁时达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约为2000ml。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高的5~7倍,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尤其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点
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但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婴儿胃排空时随食物种类而异,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
婴儿肠黏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低于成人,但因奶中乳糖含量低,仍可正常分解、吸收。幼婴尤其是未成熟儿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肠黏膜屏障作用较差,肠腔内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产物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病。
幼婴因胰腺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都不完善。酶类出现的顺序为最先是胰蛋白酶,而后是糜蛋白酶、羟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比例几乎相等。肠道细菌对体内合成维生素和其他B族维生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致病。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