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分期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以上。
2.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所致。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l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a.脱水: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度)脱水,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尽相同,可造成等渗(血钠130~150mmol/L)、低渗(血钠<130mmol/L)或高渗(血钠>150mmol/L)性脱水,以前两者多见。
b.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肠吸收不良,摄人热量不足,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加,酮体生成增多(酮血症);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导致无氧酵解增多而使乳酸堆积(乳酸血症);脱水使肾血流量不足,其排酸、保钠功能低下使酸性代谢产物滞留体内。
c.低钾血症:胃肠液中含钾较多,呕吐和腹泻丢失大量钾盐;进食少,钾的摄入量不足;肾脏保钾功能比保钠差,在缺钾时仍有一定量的钾继续排出,所以腹泻病时常有体内缺钾。但在脱水未纠正前,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时钾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以及尿少而致钾排出量减少等原因,体内钾总量虽然减少,但血清钾多数正常。随着脱水、酸中毒被纠正、排尿后钾排出增加、大便继续失钾以及输入葡萄糖合成糖原增加等因素使血钾迅速下降,旋即出现不同程度缺钾症状,如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碱中毒等。
d.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体内钙、镁减少,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血症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患儿输液后出现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3.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4岁者少见。潜伏期l~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患儿在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可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l~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2)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以5~8月份为多。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缓。大便每日5~10余次,量中等,呈黄绿色或蛋花样稀便伴较多黏液,有发霉臭味;镜检有少量白细胞。常伴呕吐,轻症无发热及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伴发热、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病程约l~2周,体弱儿病程迁延。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似。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8~24小时。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冻状,带脓血。常伴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状。
(3)空肠弯曲菌肠炎:潜伏期约2~11天。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为人畜共患的疾病,以侵袭性感染为主。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散发或暴发流行;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以粪一口途径传播为主,常累及婴儿和儿童。症状因年龄而异,<5岁患儿以急性水泻起病,可有黏液便、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5岁患儿除腹泻外,可伴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多由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甚至与阑尾炎相似,亦可引起咽痛和淋巴结炎。
由产生肠毒素菌株引起者,可出现频繁水泻和脱水。严重病例可发生肠穿孔和腹膜炎。病程一般l~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全年均有发生,夏季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儿为<2岁的婴幼儿,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常引起暴发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发病较急,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发热;大便每天数次至数l0次,稀糊状、带有黏液甚至脓血,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镜检有红、白细胞和脓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亦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有并发症者可长达数周。带菌率高,部分患儿病后排菌可达2个月以上。
(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耐药的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某些梭状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肠炎。发病多在持续用药2~3周后,亦有短至数日者。体弱、严重的原发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病。婴幼儿病情多较重。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原发性者少见,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它是细菌侵袭肠壁和产生肠毒素所致。主要症状为腹泻;轻症日泻数次,停药后即逐渐恢复:重症腹泻频繁,大便有腥臭味,呈黄或暗绿色,水样,黏液较多,少数为血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伴有腹痛和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谵妄,甚至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
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除万古霉素和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可在用药l周内或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亦见于外科术后、肠梗阻、肠套叠、巨结肠和肾衰竭等衰弱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轻症每日大便数次,停抗生素后即很快痊愈。重症频泻,大便为黄或黄绿色,水样,可有假膜排出,少数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腹胀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对可疑病例可行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大便做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协助确诊。
3)真菌性肠炎:常为白色念珠茵所致,常伴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稀黄,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偶见血便,镜检可见真菌芽生细胞和假菌丝。做大便真菌培养进行鉴别。
4.迁延性与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感染性腹泻未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