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胎儿血液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一)胎儿正常血液循环特点 考试的重点
1.胎儿的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与脐血管来完成的。
2.只有体循环,几乎无肺循环。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肝脏是纯动脉血供应)。
4.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中的特殊通道。
5.胎儿时期肝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下半身血的含氧量最低。
17.关于胎儿正常血液循环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2006)
A.营养与气体交换通过胎盘与脐血管完成
B.只有体循环,几乎无肺循环
C.体内绝大部分是动脉血
D.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特殊通道
E.肝血含氧量最高
(二)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1.脐血管 出生脐带结扎后即血流停止而废用,脐胎循环改为肺循环,脐静脉变成肝圆韧带,脐动脉变成膀胱脐韧带。
2.卵圆孔 由于呼吸建立、肺扩张,肺循环压力降低,从右心室流入肺血增多,而肺静脉流入左心房的血亦增多,左心房压力增高,当超过右心房时,即卵圆孔在功能上关闭,至生后5~7个月解剖上关闭。
3.动脉导管 生后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上关闭。另外,因血氧增高或缓激肽的释放使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导管逐渐闭塞。解剖上关闭时间80%在生后3个月内,95%在生后l年内。若l岁后仍未闭,即认为畸形存在。
二、小儿心脏、血管、心率、血压特点
(一)心脏
1.心脏的容积 四个心腔的容积出生时为20~22ml,至l岁时达2倍,2岁半时增加到3倍,7岁时增至5倍(100~110ml),以后增长相当缓慢,20岁左右时为240~250ml。
2.心脏的位置 <2岁时为横位,随着年龄的增长,站立行走、胸廓和肺的发育及横膈的下降,心脏逐渐转为斜位。
3.心室的增长 心脏与体重平行增长,但左右心室增长不平衡。胎儿期因右心室负荷大,故出生新生儿右室壁较厚,4~5mm,几乎与左心室相等。出生后左心室负荷增加,左心室迅速发育,至6岁时室壁的厚度达lOmm(约新生儿时的2倍),而此时右心室壁的厚度不及6mm,15岁时左心室壁的厚度增至出生时的2.5倍。
(二)血管 小儿脉相对比成人粗。动、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l:l,成人为l:2。l0岁以前肺动脉较粗,直径较主动脉宽,到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毛细血管不仅相对的、而且绝对地比成人粗大,因此这些器官供血良好,对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良好作用。
(三)心率 小儿心脏神经以交感神经占优势,迷走神经兴奋性低,且心排出量有限,为满足生长发育及旺盛的新陈代谢,只有增加心率来提高排出量,故小儿心率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每分钟l20~140次,l岁以内每分钟ll0~130次,2~3岁每分钟l00~120次,4~7岁每分钟80~100次,8~l4岁每分钟70~90次。
(四)血压 ①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排出量及外周血管的阻力,婴幼儿心排出量较少,外周血管口径相对较粗,动脉壁柔软,动脉血压较低,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推算公式:收缩压=(年龄×2)+80mmHg (新生儿收缩压平均70mmHg),舒张压=收缩压的2/3。收缩压高于或低于此标准20mmHG可考虑为高血压或低血压;②静脉血压;静脉压的高低与心排出能力、血管的功能及循环血容量有关。学龄前儿童静脉压为40mmH20左右,学龄儿童约为60mmH20。
【助理】26.2岁以上小儿的收缩血压计算公式为(2006)
A.年龄2+80mmHg
B.年龄2+70mmHg
C.年龄3+70mmHg
D.年龄5+70mmHg
E.年龄5+80mmHg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