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及气胸的典型体征
(1)肺实变的典型体征:
①视诊:两侧胸廓对称,患侧呼吸动度可局限性减弱或消失。
②触诊:气管居中,患侧语音震颤增强。
③叩诊:患侧呈实音。
④听诊:患侧肺泡呼吸音消失,可听到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语音增强。
(2)肺气肿的典型体征:
①视诊:胸廓呈桶状,两侧呼吸动度减弱。
②触诊:气管居中,语音震颤减弱。
③叩诊:两肺呈过清音,严重的肺气肿病人心界可以叩不出;肺下界下降,肺下界移动度减小。
④听诊两肺肺泡呼吸音消失减弱,呼气延长,支气管语音减弱,心音较遥远。
(3)胸腔积液的典型体征:
①视诊:患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或消失。左侧胸腔积液时心尖搏动可向右侧移位。
②触诊:气管移向对侧,患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③叩诊:患侧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④听诊:患侧呼吸音消失,支气管语音减弱或消失,液面以上部分可听到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4)气胸(执业2000/2001/2003,助理2000)的典型体征:
①视诊: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动度减弱或消失。
②触诊:气管移向对侧,患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③叩诊:患侧呈鼓音。左侧气胸时,心界叩不出;右侧气胸时肝浊音界下移。
④听诊:患侧呼吸音消失。
心脏、血管检查
1.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 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儿童期心包炎。
2.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弱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0 cm处,其搏动范围的直径为2.0~2.5 cm。
(1)心尖搏动的位置变化:
①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助理2005);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②胸部疾病:凡能使纵隔及气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使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如右侧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心尖搏动推向健侧(左侧);肺不张时,心尖搏动拉向患侧。
③腹部疾病:腹内压增高影响膈肌位置的疾病,可使心尖搏动的位置上移。
(2)心尖搏动的强弱、范围及性质改变: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加强,范围亦较大。如左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有力,呈“抬举性”。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或左肺气肿(助理2000)时,心尖搏动可减弱或消失,粘连性心包炎(助理2006)可见负性心尖搏动。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发热时,心尖搏动增强。
3.心脏触诊时震颤、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震颤: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狭窄时,尤其二尖瓣狭窄(助理2003)时心尖部出现舒张期震颤,主动脉瓣狭窄出现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震颤(助理2001/2003),室间隔缺损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2)心包摩擦感:通常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处较易触及。心包摩擦感在心脏的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可触及,一般在收缩期较为明显,坐位时胸前倾或深呼气之末更易触及。如心包膜腔内有较多渗出液时,则摩擦感消失。
4.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1)心脏叩诊法:叩诊用间接叩诊法,沿肋间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按序进行;叩诊用力要均匀,应尽可能地轻叩;贴在胸壁上的手指与所测定的心脏边缘要平行。
(2)正常心脏浊音界(相对浊音界):正常心脏浊音界的右界几乎与胸骨右缘相合,但在第4肋间处可在胸骨右缘稍外方。
(3)心脏浊音界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①心脏本身因素:
左心室增大,心脏浊音界向左向下扩大,心腰部相对内凹,使心脏的浊音界成为靴形,称主动脉型心脏。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等。
右心室增大,心脏浊音界向左右两侧增大。
左心房增大及肺动脉段扩大,心腰部浊音向左扩大。此时心脏浊音界的外形似梨形,称二尖瓣型心脏,见于二尖瓣狭窄。
右心房增大时,心脏的浊音界向右增大。
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两侧扩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见于全心功能不全,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全心扩大时。
心包积液全心增大时,心界向两侧扩大,见于全心功能不全、克山病或心包积液等。心包积液时心脏呈三角(烧瓶)形,心浊音界随体位而改变,立位或坐位时下部浊音界较卧位时增宽。
②心外因素: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时,心界在患侧叩不出,在健侧移向外侧;肺气肿时,可使心脏浊音区变小(执业2000/2001/2004,助理2000/2002)或叩不出;腹腔的大量积液、巨大肿瘤、妊娠末期等,均可使膈肌上升致心脏呈横位,心脏的左右界均增大。
5.心脏瓣膜听诊区 常用的心脏听诊区有下列5个。
①二尖瓣区:正常在心尖部(助理2006)。心脏增大时,心尖向左或向左下移位,此时可选择心尖搏动最强点为二尖瓣听诊区。
②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
③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助理2006)。
④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助理2006)。
⑤三尖瓣区:在胸骨体下端近剑突、稍偏右或稍偏左处。
6.正常心率、心律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1)心率:正常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
(2)心律:由于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心律可发生变化,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律不齐:多数与呼吸运动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深呼吸时窦性心律不齐更加明显。它是一种生理现象,常见于健康青年及儿童。
②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亦称期前收缩),是在原来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的心脏收缩。
③心房颤动:临床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器质性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等。
7.正常心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1)心音的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正确区别S1和S2是心脏听诊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先确定S1、S2,才能正确地判定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进而确定异常心音或杂音是在收缩期抑或舒张期。通常可根据以下几点来区别见表10-2。
表10-2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别
|
第一心音 |
第二心音 |
声音特点 |
音强、调低、时限较长 |
音弱、调高、时限较短 |
最响部位 |
心尖部 |
心底部 |
与心尖搏动和颈动脉的关系 |
同时出现(助理2006) |
不同时,稍迟出现 |
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
第一心音到第二心音之间(收缩期)较短 |
第二心音到下一次第一心音之间(舒张期)较长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