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实验诊断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血液的一般检查 |
5 |
0 |
0 |
血液的一般检查 |
5 |
0 |
0 |
血栓与止血检查 |
2 |
0 |
0 |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
0 |
0 |
0 | |
骨髓检查 |
1 |
1 |
0 |
肾功能检查 |
0 |
0 |
0 | |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
3 |
0 |
2 |
常用生化检查 |
2 |
0 |
0 | |
肾功能检查 |
4 |
0 |
0 |
免疫学检查 |
0 |
0 |
0 | |
常用生化检查 |
4 |
1 |
0 |
尿液检查 |
0 |
3 |
0 | |
酶学检查 |
6 |
0 |
2 |
粪便检查 |
2 |
0 |
4 | |
免疫学检查 |
1 |
0 |
0 |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
2 |
0 |
0 | |
尿液检查 |
7 |
0 |
4 |
脑脊液检查 |
2 |
0 |
0 | |
粪便检查 |
3 |
0 |
2 |
—— |
|
|
| |
痰液检查 |
1 |
0 |
2 |
—— |
|
|
| |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
2 |
0 |
0 |
—— |
|
|
| |
脑脊液检查 |
0 |
0 |
0 |
—— |
|
|
|
知识要点
血液的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定量(HB) :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00~190 g/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多或减少与RBC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大致相同。
(2)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 × 1012/L;成年女性:(3.5~5.0) × 1012/L;新生儿:(6.0~7.0) × 1012/L
[临床意义]
①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减少:妊娠,特别是中、后期妊娠;儿童生长期;老年人。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由于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等;由于RBC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大量失血、溶血等;继发性贫血,肝病、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②红细胞升高:
相对升高:见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造成的有形成分相对增多(助理2002/2004/2006)。如多汗、多尿、腹泻、严重烧伤、禁食、上吐下泻等。
绝对升高:生理性,如新生儿、高山居民、长跑、剧烈体力劳动等;病理性,见于严重的先天及后天的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参考值]成人:(4.0~10.0) ×109/L;儿童:(5.0~12.0) × 109/L;新生儿:(15.0~20.0) ×109/L
[临床意义]
①中性粒细胞:
生理性升高: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可达15 × 109/L;剧烈运动、饱餐、情绪激动等也可使白细胞升高。
病理性升高: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内出血性疾病、组织损伤或坏死性疾病及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伤寒、疟疾、粟粒型肺结核等;慢性理化损伤:放射线、抗癌药、氯霉素等;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②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等。
③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④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升高: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一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百日咳、急性传染病恢复期;血液疾病,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淋巴细胞减低:绝对减低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长期服用肾皮质激素造成的损伤。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少。
⑤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主要功能有诱导免疫反应;吞噬和杀灭病原体;清除损伤组织和死亡细胞等。
病理性升高:某些细菌、病毒、原虫感染,如亚急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 × 109/L。
[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减低:<100× 109/L。
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等造成造血系统损伤等。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低性紫癜等;消耗过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低性紫癜等。
②血小板升高:>400 × 109 /L。
病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真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助理2002/2004)、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急性感染等。
2.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6%。
[临床意义]
①可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溶血性贫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可使网织红细胞达0.20或更高;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常<0.005,网织红细胞数低于15×109/L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标准之一。
②网织红细胞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贫血病人在抗贫血治疗过程中,如网织红细胞不见升高,说明该种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2)红细胞沉降率(ESR):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体外试验时自然下沉的速度叫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参考值]男:0~15 mm/h;女:0~20 mm/h。
[临床意义]病理性加快:①各种炎症:细菌性及炎症性,如风湿热活动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活动期;②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但心绞痛时血沉正常;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⑤贫血:血沉可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出血时间
[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 min。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著减少;②血小板功能不良;③毛细血管壁异常;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2.血小板黏附试验
[参考值]62.5%±8.61%。
[临床意义]:①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②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凝血时间
[参考值]4~12 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①凝血时间延长:见于严重肝脏疾病时血浆Ⅷ、Ⅸ 、Ⅺ因子严重减少,也可见于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严重减少、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②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