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检查
正常情况下,骨髓增生活跃,其他状态一般可提示相应的病理状态。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有价值。①对各型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决定性诊断意义。②对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类白血病反应等,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2)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对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某些代谢疾病,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某些骨髓转移癌等,因在骨髓涂片中能查到相应的病原体或特殊细胞而可确诊。
(3)应用: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周围血出现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时,均可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注意:明显出血倾向者,特别是A型血友病病人,不宜做此项检查。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1.蛋白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球蛋白(G)比值测定
[参考值]TP:60~80 g/L; ALB: 40~55 g/L;GLB:20~30 g/ L; A/G:(1.5~2.5):1。
[临床意义]
慢性肝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可出现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降低,总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增加。
(2)血清蛋白电泳:可将血清蛋白顺序区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临床意义]
肝炎:发病2周后或病情加重则表现有清蛋白、α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球蛋白增加的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平行;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肝硬化:清蛋白中度或高度减少。
肝癌:与肝硬化相似,但α1和α2球蛋白常有增高,偶可出现甲胎蛋白区带。
(3)血浆凝血因子及凝血抑制因子测定:凝血因子的半衰期比血清清蛋白短得多,因此在肝功能受损的早期,血清清蛋白检测完全正常,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却有显著降低,故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可作为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依据。
(4)脂蛋白-X测定:LP-X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灵敏且特异的指标,血清LP-X阳性有助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LP-X的定量与胆汁淤积程度相关,肝外阻塞比肝内阻塞引起胆汁淤积程度严重,可用于肝内、外阻塞的鉴别诊断。
(5)血氨测定
[参考值]谷氨酸脱氢酶法:11~35 μmol/L。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①严重肝脏损害: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②肝外因素: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尿毒症。③生理性升高:见于高蛋白饮食或剧烈运动后。
2.胆红素检查
(1)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总胆红素(STB)定量试验:
[参考值]总胆红素:3.4~17.1 μmol/L;结合胆红素:0~6.8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7~10.2 μmol/L。
[临床意义]
反映黄疸的程度: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黄疸的程度。
鉴别黄疸的类型:①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等。②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③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2)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参考值]正常人尿中含微量胆红素(约为>3.4 μmol/L),定性为阴性。
[临床意义]肝细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中度增加;阻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明显增加;溶血性黄疸时,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结合胆红素不增加,但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故尿内胆红素定性试验为阴性。
3.尿胆原检查
[参考值]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定量:0.84~4.2 μmol/24 h尿。
[临床意义]
尿胆原增高见于:①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升高;②肝细胞性黄疸时,尿中尿胆原可增加;③其他:如高热、心功能不全。
尿胆原减少见于:①阻塞性黄疸;②新生儿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4.常用血清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测定:
[参考值]比色法:ALT 5~25卡门单位,AST 8~28卡门单位。
连续监测法(37℃) :ALT 10~40 U/L, AST 10~40 U/L, ALT/AST≤1 。
[临床意义]
①肝脏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升高,可达上限的20~50倍,以ALT明显升高为主,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急性重症肝炎时,黄疸加重而转氨酶不升高或下降,称为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②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升高为主,发病后8~12 h开始升高,24~48 h达高峰,4~5d恢复正常。
(2)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参考值]成人40~110 U/L(30℃),儿童<250 U/L。
[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增加:见于生长期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妊娠中晚期。②胆道阻塞:各种胆管阻塞性疾病时,ALP明显升高,与阻塞的程度、持续的时间成正比。③黄疸的鉴别诊断:ALP和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④肝脏疾病:急、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胆汁性肝硬化等。⑤肝胆系统以外的疾病:如佝偻病、成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等。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①肝癌:原发或继发的肝癌,可高于参考值几倍至几十倍。②胆道阻塞: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③肝脏疾病:急性肝炎中等程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可正常,如持续升高,提示病情恶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可明显升高。④其他疾病: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4)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参考值]连续监测法:104~245 U/L。
[临床意义]①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肝癌。②心肌梗死:在急性心梗时,发病12~24 h升高,48~72 h达高峰,10 d后恢复正常。③其他疾病:骨骼肌损伤、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等。
5.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HBsAg是感染HBV的标志,其多少与HBV的生成量相平行。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抗-HBs阳性,见于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对HBV已有了免疫力。
HBcAg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的HBV存在,HBcAg含量越高,表示HBV复制越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可靠指标,主要有IgM和IgG两型。
HBeAg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抗-HBe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它意味着HBV大部分已被清除或抑制、HBV生成减少,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现。
HBsAg、 HBeAg及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已降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