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
4.子午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5.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6.手阳明大肠经穴表
7.足太阴脾经穴位表
8.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表
9.足少阴肾经穴位表
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表
11.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表
12.足少阳胆经穴位表
13.头痛的选穴
主穴:百会、风池、合谷、阿是穴。
配穴: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头痛配阳白、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14.面痛的选穴
主穴:四白、攒竹、合谷、地仓、太冲、内庭、下关。
趣记:四伯攒谷仓,(干活)太冲了,(累)面痛了,停下(休息)。
15.腰痛的配穴: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16.痹证的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17.坐骨神经痛的选穴-主穴
足太阳经证:承山、昆仑、腰夹脊、委中、秩边(成昆要位置)。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丘墟、悬钟、阳陵泉(要环球宣扬)。
18.中风-中经络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中风-中脏腑
闭证主穴: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助记:井水冲龙宫---壁倒墙塌。
脱证主穴:关元、神阙。 助记:元神脱了。
19.眩晕的选穴
实证-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助记:白痴冲关
虚证-主穴:肝俞 肾俞 百会 足三里 风池
助记:肝肾二叔约会三里池
20.面瘫的基本刺灸方法: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取穴宜少,针刺宜浅,手法宜轻;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21.不寐的主穴:三阴交、照海、百会、神门、申脉、安眠。
助记:三阴照百会,神脉安眠。
22.不寐的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23.感冒的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
24.胃痛的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助记:三中内。
25.便秘的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
配穴:热秘配曲池、内庭;气秘配太冲、中脘;冷秘配神阙、关元;虚秘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
26.痛经实证主穴:三阴交、次髎、中极、地机、十七椎。 助记:三次中的十七椎。
痛经虚证主穴: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十七椎 助记:三关足。
27.绝经前后诸证的主穴: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
28.遗尿的主穴:膀胱俞、中极、三阴交、关元 助记:膀胱中三关。
29.落枕的选穴
主穴:天柱、后溪、悬钟、外劳宫、阿是穴。助记:天后选老公
30.漏肩风的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