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内治法 |
3 |
0 |
0 |
内治法 |
1 |
0 |
0 |
外治法 |
8 |
0 |
0 |
外治法 |
7 |
0 |
0 |
本单元是各种疾病治疗的总纲。内治法主要掌握总的治疗原则,外治法主要掌握各种外用药物的适应证和用法以及切开法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知识要点
内治法
(1)外科疾病一般可以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总的治疗原则为消、托、补(执业2005,助理2005)。
(2)消、托、补的内涵和适应证见表7-17。
表7-17 消、托、补的内涵和适应证
治法 |
内涵 |
适应证 |
消法 |
运用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
初期肿疡以及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 |
托法 |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法则,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 |
外疡中期 |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止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
溃疡的后期 |
(3)内治法的具体应用见表7-18。
表7-18 各种内治法的适应证、方剂举例及注意点
内治法 |
具体治法 |
适应证 |
方剂举例 |
注意点 |
解表法 |
辛凉解表 |
外感风热证 |
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 |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不可发汗太过 |
辛温解表 |
外感风寒证 |
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 ||
通里法 |
攻下法 |
表证已解,热毒入腑,内结不散 |
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 |
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慎用。中病即止 |
润下法 |
阴虚肠燥便结 |
润肠汤 |
内治法 |
具体治法 |
适应证 |
方剂举例 |
注意点 |
清热法 |
清热解毒法 |
热毒之证,局部红、肿、热痛 |
五味消毒饮 |
应用清热药须兼顾胃气,过用苦寒,则损伤胃气,而致泛酸、便溏、纳呆等症状。疮疡溃后,过投寒凉影响疮口愈合 |
清气分之热 |
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的阳证 |
黄连解毒汤(执业2006) | ||
清血分热 |
邪热侵入营血的疾病 |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执业2006) | ||
养阴清热 |
阴虚火旺者 |
知柏八味丸 | ||
清骨蒸潮热 |
虚热不退的疾病 |
清骨散 | ||
温通法 |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 |
体虚,寒痰阻于筋骨之内寒 |
阳和汤 |
证见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 |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 |
体虚,风邪寒湿袭于筋骨之外寒 |
独活寄生汤 | ||
祛痰法 |
疏风化痰 |
风热挟痰之证 |
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 |
外科疾病之痰每与气滞、火热相合,故很少应用温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热 |
解郁化痰 |
气郁挟痰之证 |
逍遥散合二陈汤 | ||
养营化痰 |
体虚挟痰之证 |
香贝养营汤 | ||
理湿法 |
清热利湿法 |
湿热交并之证 |
二妙丸 |
须结合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应用;理湿之药,过用易伤阴,故阴虚、津亏者,宜慎用或不用 |
祛风除湿法 |
风湿袭表之证 |
稀莶丸 | ||
行气法 |
— |
气分郁滞所致或随喜怒而消长之病 |
逍遥散 |
行气药易耗气伤阴,故气虚、津伤、火盛者须慎用或禁用 |
和营法 |
— |
凡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均可应用 |
桃红四物汤 |
本法往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和营祛瘀的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毒炽盛者,不宜使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 |
内托法 |
透托法 |
实证 |
透脓散 |
透脓不宜过早。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 |
补托法 |
虚证 |
托里透脓散 | ||
补益法 |
— |
具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症状者 |
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 |
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 |
养胃法 |
理脾和胃法 |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者 |
异功散 |
理脾和胃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运化失常,和胃化浊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而清养胃阴之法,重点在于抓住舌光质红之证 |
和胃化浊法 |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者 |
二陈汤 | ||
清养胃阴法 |
胃阴不足者 |
益胃汤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