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痔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概论 |
3 |
0 |
2 |
概论 |
3 |
0 |
2 |
痔 |
1 |
4 |
0 |
痔 |
0 |
4 |
0 | |
息肉痔 |
0 |
0 |
0 |
息肉痔 |
0 |
0 |
2 | |
肛隐窝炎 |
2 |
0 |
0 |
肛隐窝炎 |
2 |
0 |
0 | |
肛痈 |
0 |
2 |
2 |
肛痈 |
0 |
2 |
0 | |
肛漏 |
0 |
1 |
0 |
肛漏 |
0 |
1 |
0 | |
肛裂 |
0 |
5 |
0 |
肛裂 |
0 |
6 |
0 | |
脱肛 |
1 |
1 |
0 |
脱肛 |
0 |
1 |
0 | |
锁肛痔 |
2 |
2 |
0 |
锁肛痔 |
3 |
2 |
0 |
本单元内容以“痔”、“肛裂”、“锁肛痔”为考试的重点,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考试考查内容大致相同。
知识要点
概论
(1)直肠发生于内胚层,肛管发生于外胚层,齿线是其分界线。直肠全长12~14 cm(执业2002/2004,助理2002/2004)。肛管长3 cm。直肠黏膜较厚,有3个半月形的皱襞,内有环肌纤维,称为直肠瓣。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黏膜呈6~10个纵行皱褶,称之为直肠柱或肛柱。肛管与直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2)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之间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之为齿线。齿状线有2~6个肛乳头。
(3)肛门括约肌有三部分:皮下部、浅部、深部。外括约肌皮下部与内括约肌之间有一沟,称为括约肌间沟,其上与肛门白线相对。外括约肌深、浅两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联结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
(4)肛管直肠周围有5个间隙:2个骨盆直肠间隙,2个坐骨直肠间隙,1个直肠后间隙。
(5)血液供应来自4支动脉: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骶中动脉。
(6)肛管直肠有2个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
(7)肛肠疾病中常见的发病因素:风、湿、热、燥、气虚、血虚。
(8)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
(9)各种痔的好发部位: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执业2000,助理2000),赘皮外痔多发于6、12点处;环形的结缔组织外痔多见于经产妇;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执业2000,助理2000),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10)常用检查方法:肛门视诊、肛管直肠指检、窥肛器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
痔
1.概念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2.内痔概述 是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于3、7、11点。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执业2003,助理2003),肛门不适感。
3.内痔分期 见表7-39。
表7-39 内痔的分期特点
|
痔核大小 |
质地 |
出血 |
脱出情况 |
Ⅰ期 |
较小 |
柔软 |
易出血 |
不脱出 |
Ⅱ期 |
较大 |
较柔软 |
便血或多或少 |
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
Ⅲ期 |
更大 |
纤维化 |
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
便时脱出,不能自行还纳,须手托回复(执业2005,助理2005) |
4.内痔内治
(1)风热肠燥: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3)气滞血瘀: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5.内痔外治 ①熏洗法,五倍子汤,苦参汤。②外敷法,消痔膏、五倍子散。③塞药法,痔疮栓。④枯痔法,枯痔散、灰皂散。
6.内痔手术 见表7-40
表7-40 内痔手术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目的 |
适应证 |
禁忌证 |
注射法 |
国外以硬化萎缩为目的,国内以枯脱为目的 |
各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
外痔;内痔伴有肛门周围急慢性炎症或腹泻;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或高血压,肝、肾疾病及血液病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 |
插药法(枯痔钉疗法) |
枯痔钉具有腐蚀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坏死 |
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但对纤维化的Ⅲ期内痔的效果较差 |
各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肛门直肠急性炎症,腹泻,恶性肿瘤,出血倾向者 |
结扎法 |
结扎痔核根部,阻断局部气血的流通,使痔核坏死 |
Ⅱ、Ⅲ期内痔,对纤维性内痔更为有效 |
肛周急性脓肿或湿疮者;内痔伴有痢疾或腹泻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有严重的肺结核、高血压、肝、肾疾病或血液病者;临产期孕妇 |
7.外痔主要症状 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8.各种外痔的比较 见表7-41。
表7-41 各种外痔的比较
|
结缔组织外痔 |
静脉曲张型外痔 |
血栓性外痔(执业2002/2004,助理2002/2004) |
病因 |
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 |
内痔反复脱出,或因经产妇妊娠后腹压增高 |
排便时用力过猛,或剧烈运动 |
治则 |
|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 |
清热凉血,散瘀消肿 |
方药 |
一般不需治疗 |
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 |
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 |
外治 |
一般不需治疗 |
苦参汤加减熏洗,外敷黄连膏 |
苦参汤加减熏洗,外敷消痔膏 |
手术 |
一般不需治疗 |
静脉丛切除术(执业2000,助理2000) |
血栓外痔剥离术 |
9.混合痔治疗原则 混合痔可采取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法。
息肉痔
1.概述 息肉痔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直肠息肉,其临床特点为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
2.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3.治疗 见表7-42。
表7-42 息肉痔的外治方法
外治方法 |
适应证 |
注射疗法 |
小儿无蒂息肉(助理2006) |
结扎法 |
低位带蒂息肉(助理2006) |
电烙法 |
较高位的小息肉 |
肛隐窝炎
1.概述 肛隐窝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又称肛窦炎。常并发肛乳头炎(执业2002/2004,助理2002/2004)、肛乳头肥大。
2.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炙;或虫积骚扰,湿热内生,下注肛部;或因肠燥便秘,破损染毒而成。
3.主要症状 肛门部不适,偶有刺痛,便时粪便压迫肛窦,疼痛加重,数分钟即止。若有便秘,粪便常带少许黏液,此种黏液常在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乳头肥大,从肛门脱出,可使肛门潮湿瘙痒。
4.手术
(1)切开引流法:单纯肛隐窝炎,已成脓;或有隐性瘘管者。
(2)切除法:伴有乳头肥大者。
肛痈
1.概述 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2.临床表现 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多,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见表7-4 3
表7-43 各类肛痈的发病部位和症状
|
部位 |
症状 |
肛门旁皮下脓肿 |
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 |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成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微(执业2002/2004,助理2002/2004) |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
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 |
初起仅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出现发热、畏寒、头痛、食欲缺乏等症状,继而局部症状加剧,肛门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肛门指诊患侧饱满,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 |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
肛提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隐 |
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肛门指检可触及患侧直肠壁处隆起、压痛及波动感 |
直肠后间隙脓肿 |
直肠后间隙 |
症状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相同,但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骶尾部可产生钝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的深部压痛。肛门指诊直肠后方肠壁处有触痛、隆起和波动感 |
3.治疗原则 肛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注意预防肛漏的形成。
4.内治
(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若有湿热之象,可合用萆薢渗湿汤。
(2)火毒炽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