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本章首重点】
概论部分
第一节 概论
【考试内容】
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肛肠病的范围、种类、检查方法、主要症状的辨证、总的治疗原则(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及手术方法)
【考试重点】
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部位辨证
【记忆要点】
1.肛管直肠环是由(外括约肌深及浅部)(直肠纵肌)(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四组肌肉组成的一肌环。
2.肛柱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粘膜)形成的纵形皱折,约(6~10)个。又称(直肠柱)。
3.肛隐窝是(肛门瓣)与(肛柱之间肠壁粘膜)形成的向上开口之袋状间隙。又称(肛窦)。
4.齿线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之间的界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
5.肛门直肠的主要动脉有四支,分别是(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骶中动脉)。
6.肛管与直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便)、(分泌粘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7.手术时,肛门直肠环如被切断,则可引起(肛门失禁)。
8.肛门直肠疾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常用体位有以下六种,分别是(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倒置位)、(蹲位)、(弯腰扶椅位)。
9.直肠全长(12-14cm)。
10.肛管长约(3cm)。
【病因病机】
肛门直肠疾病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
【肛门直肠疾病的辨证】
(1)辨症状
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等。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的症状及轻重程度也不一致。
①便血:
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无疼痛者,多为内痔;
便血少而肛门部有撕裂样疼痛者,多为肛裂;
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
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
②脱垂:
直肠脱垂呈管状、环形;
内痔脱出呈颗粒状,如枣形;
息肉痔头圆而有长蒂。
(2)辨部位
肛门病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成12个部位。
会阴部正中称12点,骶尾部正中称6点,左面中央称3点,右面中央称9点,其余依次类推。
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
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
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
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