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联系的作用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
络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外连 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
细目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1手之三阴,从脏走手;2手之三阳,从手走头;3足之三阳,从头走足;4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
2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
3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
4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四肢部位:
(1)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2)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3)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2头面部位 (1)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2)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3)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躯干部位:
(1)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2)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
(3)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4)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2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3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内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阳明、少阳、太阳。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