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午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2.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腧穴的主治特点:
原理 |
举例 | |
近治作用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
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
远治作用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
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四总穴都是远治) |
特殊作用 |
双向调节 |
天枢穴双向调节大便;内关穴双向调节心速 |
经验效穴 |
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
5.手阳明大肠经穴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商阳穴 |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0.1寸 |
泄热、急救 |
1.阳经走头面(治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2.走上肢外侧(治手臂痛麻) |
1.对应大肠(治肠胃病) 2.大肠与肺相表里,治皮肤病 |
合谷穴 |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
1外感病2热病多汗或无汗3经闭、滞产 | ||
手三里 |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
| ||
曲池穴 |
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
1热病2眩晕3癫狂 | ||
肩髃穴 |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下方的凹陷 |
瘾疹、瘰疬 | ||
迎香穴 |
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
胆道蛔虫症 |
6.足太阴脾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隐白穴 |
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0.1寸 |
1.止血2.惊风 |
1.入腹部(治妇科病) 2.治下肢萎痹 |
对应脾(治脾胃病) |
公孙穴 |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1.神志病2.奔豚气 | ||
三阴交 |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
1.心悸失眠2.湿疹3.阴虚 | ||
阴陵泉 |
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 |
祛湿要穴 | ||
血海 |
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
活血要穴 |
7.手少阴心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少海 |
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
瘰疬 |
走肩臂(治肩臂痛、肋胁痛、腕痛) |
对应心(主治心痛心悸、癫狂) |
通里 |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舌强不语 | ||
阴郄 |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吐血、衄血、骨蒸盗汗 | ||
神门 |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神志病 | ||
少冲 |
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0.1寸 |
泄热急救 |
8.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睛明 |
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 |
急性腰扭伤 |
1.上头(治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2.治项背、腰、下肢病 3.背俞穴治脏腑病 |
对应膀胱,治小便异常 |
攒竹 |
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
呃逆、急性腰扭伤 | ||
肺俞 |
第3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开1.5寸 |
阴虚病症 | ||
心俞 |
第5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开1.5寸 |
盗汗遗精 | ||
膈俞 |
第7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开1.5寸 |
血会 | ||
胆俞 |
第10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1.5寸 |
肺痨、潮热 | ||
秩边 |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便秘、痔疾 | ||
承山 |
小腿后,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
痔疾、疝气 |
9.足少阴肾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涌泉 |
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
奔豚气,足心热 |
1.行于下肢(治下肢厥冷、内踝痛) 2.治喉痛、耳病、齿痛 |
对应肾(治肾病、男女生殖) |
涌泉 |
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
奔豚气,足心热 | ||
照海 |
内踝尖下1寸 |
失眠 | ||
复溜 |
太溪穴上2寸,跟腱的前缘 |
水肿、汗证等津液输布问题 |
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曲泽 |
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 |
热病、中暑 |
1.走上肢(治上臂内侧痛、腕痛) 2.治胃病 |
对应心包(治心病、神志病) |
郄门 |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疔疮 | ||
内关 |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双向调心速 | ||
劳宫 |
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
口臭、鹅掌风 |
11.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中渚 |
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 |
消渴疟疾 |
1.上头(治头面五官病) 2.行上肢(治肩臂外侧痛,上肢麻木) |
属阳经,治热病 |
外关 |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热病、瘰疬 | ||
支沟 |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便秘要穴、瘰疬 | ||
肩髎 |
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
风疹 | ||
翳风 |
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
口病、瘰疬 |
12.足少阳胆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风池 |
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 |
祛外风、息内风 |
1.上头(治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2.治肋胁痛、下肢臂痛 |
对应胆(治肝胆病) |
肩井 |
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
乳疾、瘰疬 | ||
环跳 |
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 |
风疹 | ||
风市 |
在股部,髌底上7寸 |
遍身瘙痒 | ||
阳陵泉 |
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 |
小儿惊风 | ||
悬钟 |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
疟疾 | ||
丘墟 |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的凹陷 |
月经不调、疟疾、瘰疬 |
13.经验效穴总结:
痰证 |
丰隆 |
清热 |
曲池、大椎 |
水湿 |
阴陵泉 |
少乳 |
少泽 |
瘀血 |
血海、膈俞 |
胆蛔证 |
迎香 |
高血压 |
曲池 |
奔豚气 |
期门、公孙、涌泉 |
外感有汗或无汗 |
合谷 |
疳积 |
鱼际 |
汗证,津液输布 |
复溜 |
咽喉肿痛 |
少商 |
止呕 |
内关 |
牙痛 |
合谷 |
心绞痛 |
内关 |
息风止痉 |
合谷,太冲(开四关) |
调经 |
三阴交 |
滞产(孕忌) |
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 |
痛经 |
次髎 |
舌强不语 |
通里 |
治疣 |
支正支沟是便闭效穴 |
双向调节大便 |
天枢 |
14.辨证配穴总结:
祛风 |
带风字的穴位,合谷,列缺,外关 |
气血虚 |
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血海 |
风寒 |
风池,风门,合谷,列缺 |
阴虚 |
太溪,三阴交,肾俞 |
风热 |
曲池,大椎,外关 |
阳虚 |
肾俞,命门,关元 |
痰湿 |
丰隆,阴陵泉,中脘 |
里热 |
井穴,荥穴, |
痰热 |
丰隆,曲池,大椎,或荥主身热 |
寒湿证 |
命门,腰阳关 |
肝阳 |
太冲,太溪 |
气滞 |
太冲,期门,膻中,气海 |
血瘀 |
血海,膈腧,三阴交,内关,合谷 |
食积 |
足三里,中脘 |
15.头痛的选穴
主穴 百会 风池 太阳 合谷 阿是穴
趣记:百风太赫+阿是
头痛配穴:
分类 |
配穴 |
配穴分析 | |
经络辨证 |
太阳头痛 |
天柱,昆仑,后溪 |
天柱,昆仑皆足太阳腧穴,就近取穴。后溪通督脉,八脉交会 |
阳明头痛 |
印堂,内庭 |
印堂在眉间,近额。内庭为足阳明荥穴 | |
少阳头痛 |
率谷,足临泣,外关 |
率谷,足临泣属足少阳,外关为手少阳络穴。同名经取穴 | |
厥阴头痛 |
四神聪,太冲,内关 |
四神聪在巅顶。太冲为足厥阴原穴。内关为手厥阴络穴。同名经取穴 | |
外感头痛 |
风寒头痛 |
风门,列缺 |
带风字的都祛风。头项寻列缺,为肺经络穴 |
风热头痛 |
曲池,大椎 |
泻热常用曲池、大椎 | |
风湿头痛 |
头维,阴陵泉 |
头维属胃经,在鬓角发际,就近取穴。祛湿用阴陵泉 | |
内伤头痛 |
肝阳头痛 |
太溪,太冲 |
太冲为肝肾经之原穴。取太溪为滋水涵木 |
痰浊头痛 |
中脘,丰隆 |
化痰必用丰隆。中脘为胃经之募穴,健运脾胃,控制生痰之源头 | |
瘀血头痛 |
血海,膈俞 |
瘀血证常用血海,膈俞 | |
血虚头痛 |
脾俞,足三里 |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
16.面痛的选穴
主穴 四白 攒竹 合谷 地仓 太冲 内庭 下关
趣记:四伯攒谷仓,(干活)太冲了,(累)面痛了,停下(休息)。
17.坐骨神经痛的选穴-主穴
足太阳经证:承山、昆仑、腰夹脊、委中、秩边(成昆要位置)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丘墟、悬钟、阳陵泉(要环球宣扬)
18.中风-中脏腑
闭证治法: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闭证主穴: 十二井 水沟 太冲 丰隆 劳宫 助记:井水冲龙宫---壁倒墙塌
脱证治法: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脱证主穴:关元 神阙 助记:元神脱了
19.眩晕的选穴
实证 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助记:白痴冲关
虚证 主穴:肝俞 肾俞 百会 足三里 风池
助记:肝肾二叔约会三里池
20.不寐的选穴
主穴 三阴交、照海、百会、神门、申脉、安眠穴
助记:三阴照百会,神脉安眠
配穴
辨证分型 |
配穴 |
配穴分析 |
心脾两虚 |
心俞、脾俞 |
心俞、脾俞,心脾经之背俞穴 |
心肾不交 |
太溪、肾俞 |
太溪为肾经原穴,滋阴。肾俞为肾经背俞穴 |
心胆气虚 |
心俞、胆俞 |
心俞、胆俞为心经胆经之背俞穴 |
肝火扰神 |
行间、侠溪 |
行间为肝经之荥穴,侠溪为胆经之荥穴。荥主身热 |
脾胃不和 |
足三里、内关 |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内关治疗胃心胸之病 |
噩梦多 |
历兑、隐白 |
历兑为胃经井穴,隐白为脾经井穴,调节脾胃生化气血。心得血养则噩梦自除 |
头晕 |
风池、悬钟 |
取风池因其就在头颈部,属就近取穴 悬钟为髓会,髓通于脑,可填精补髓,缓解头晕 |
重症不寐 |
夹脊、四神聪 |
四神聪位于巅顶,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夹脊为不寐效穴 |
21.外感咳嗽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外感咳嗽的选穴:主穴 肺俞 列缺 合谷-----助记:肺裂谷
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内伤咳嗽的选穴:主穴 三阴交 太渊 肺俞-----助记:费姻缘
22.胃痛的选穴
主穴 足三里 中脘 内关 助记:三中内
配穴
辨证分型 |
配穴 |
配穴分析 |
寒邪客胃 |
胃俞 |
胃俞为胃经之背俞穴 |
饮食伤胃 |
梁门、下脘 |
梁门在脐上4寸旁开2寸,近胃。下脘在脐上2寸,近胃 |
肝气犯胃 |
期门、太冲 |
期门为肝经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二者可疏解肝气 |
瘀血停胃 |
膈俞、三阴交 |
膈俞血海为化瘀常用穴。三阴交也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的穴位 |
脾胃虚寒 |
关元、脾俞、胃俞 |
关元可固本培元。脾俞胃俞为脾胃经之背俞穴 |
胃阴不足 |
胃俞、三阴交、内庭 |
胃俞为胃经背俞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汇处,可滋阴。 内庭为胃经荥穴,荥主身热,阴虚生内热, 故以之清虚热 |
23.落枕的选穴
主穴 天柱 后溪 悬钟 外劳宫 阿是穴
助记:天后选老公
配穴:
督脉,太阳经 |
大椎、束骨 |
大椎属督脉,近颈部。束骨为膀胱经输穴,在脚部。二者远近配穴 |
少阳经 |
风池,肩井 |
皆属少阳胆经。且皆近病位所在之颈项部 |
风寒袭络 |
风池,合谷 |
风池祛外风息内风。合谷疏风散寒 |
气滞血瘀 |
内关,合谷 |
|
肩痛 |
肩髃穴 |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属大肠经。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
背痛 |
天宗 |
在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属小肠经 |
24.痛经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次髎 中极 地机 十七椎 助记:三次中的十七椎
痛经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关元 足三里 十七椎 助记:三关足。
25.遗尿治法:调理膀胱,温肾健脾。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 膀胱俞 中极 三阴交 关元 助记:膀胱中三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