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是行为构成要素中的行为客体。
2.躲避危险属于人类本能行为。
3."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属于自主发展阶段。
4. 3-11 岁的青少年处于人类行为发展过程的主动发展阶段,12-13岁的青少年处于人类行为发展过程的自主发展阶段。
5.追星行为属于有意模仿。日常生活行为的获得多来自无意模仿,规定行为的获得多来自强迫模仿。
6.滥用药物属于违规行为。
7.“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属于日常健康行为。
8.健康传播的目的性表现为以健康为中心。
9.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传播健康信息属于大众传播。
10.人际传播常用的形式有咨询,交谈,劝服,指导,不包括小组讨论。
11.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的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开放式提问。
12.营养师在听病人讲述近视情况时说,是吗?哦,属于.模糊性反馈。
13.讨论提纲包括讨论目的、讨论的问题、内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不包括座位排列形式。
14.当小组讨论出现沉默不语时,主持人可通过播放短小录像片,提出可引发争论的开放性问题,或个别提问,点名的方式以打破僵局。
15.人际传播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16.在健康传播中,受者对健康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具有选择性。
17.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根本保证是信息特点中的科学性。
18.影响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和环境,不包括传播的评价。
19.传播的要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讯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不包括.组织者。
20.传播者在选择传播途径时应遵循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速度快原则,经济性原则。
21.在格林模式中,产生行为的动机、愿望及诱发因素,称为倾向因素,使行为动机和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称为促成因素。
22.根据格林模式,确定疾病在人群、时间、地点方面的特点属于流行病学诊断。从分析社会问题入手,确定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问题属于社会诊断,区别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属于行为诊断。
23.评价教育效果从三方面得以体现:评价教育需求是否完整准确;评价教育方法是否恰当,教育者是否称职,教材是否适宜;评价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24.过程评价常用指标:活动覆盖率、参与率、活动数量等。
25.胰腺癌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中,贯穿健康教育计划全程的是过程评价。
26.护士在陪同病人检查的途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口头教育,属于随诊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