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3)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
2、管理的对象:(1)人;(2)财;(3)物;(4)时间;(5)信息。
3、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社会心理学方法。
4、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首要);(2)组织职能(重要);(3)人员管理;(4)领导职能;(5)控制职能。
5、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模式,遵循的动态管理原则是弹性原则。
6、护理管理的特点:(1)广泛性;(2)综合性;(3)独特性。
7、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2)管理体制的合理化;(3)管理人才的专业化;(4)管理方法的科学化;(5)管理手段的自动化;(6)护理管理的内容趋向合理化。
8、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社会管理思想;(2)系统管理思想;(3)战略管理思想;(4)用人思想。
9、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三阶段:(1)古典管理学阶段(19世纪末~1930年);(2)行为科学阶段(1940~60);(3)科学管理阶段(60后)。
10、古典管理理论包括:(1)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2)管理过程理论法国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3)行政组织理论韦伯。
11、行为科学理论包括:(1)人际关系学说:梅奥;(2)人性理论-X理论与Y理论:美国,麦格雷戈,1957;(3)群体力学理论:德国,库尔特·卢因,1944。提出人是“社会人”,不仅仅是“经济人””的理论是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2、现代管理原理包括:(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3)动态原理;(4)效益原理。
13、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相关性;(4)层次性;(5)环境适应性。
14、系统管理的原则:(1)整分合原则;(2)反馈原则。
15、人本原理对应的原则:(1)能级原则;(2)动力原则;(3)参与管理原则。
16、“5W1H”指的是:(1)预生决定做什么what;(2)论证为什么要做why;(3)确定何时做when;(4)何地做where;(5)何人做who;(6)如何做how。
17、计划工作的重要性:(1)有利于减少工作中失误;(2)有利于明确上作同标;(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4)有利于控制工作。
18、计划的类型:(1)按时间划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2)按计划的规模划分(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3)按计划的内容分(综合计划:专项计划);(4)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目的或任务;目标;策略;政策;规程;规则;规划;预算)。
19、计划工作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重点原则;(3)创新原则;(4)弹性原则;(5)可考核性原则。
20、计划的步骤:(1)评估形势;(2)确定目标;(3)考虑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4)发展可选方案;(5)比较各种方案;(6)选定方案;(7)制定辅助计划;(8)编制预算。
21、目标管理的特点:(1)员工参与管理;(2)以自我管理为中心;(3)强调自我评价;(4)重视成果。
22、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1)计划阶段(制定高层管理目标;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确定下级和个人的分目标;协议授权);(2)执行阶段(咨询指导;调节平衡;反馈控制);(3)检查评价(考评成果;奖惩兑现;总结经验)。
23、目标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宣传教育;(2)目标明确恰当;(3)有指导及咨询管理体系;(4)严格控制。
24、时间管理的基本程序:(1)评估;(2)计划;(3)实施;(4)评价。
25、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26、时间管理的方法:(1)ABC时间管理法(列出目标;目标分类;排列顺序;分配时间;实施;记录;总结);(2)四象限时间管理法;(3)记录统计法。
27、时间管理的策略:(1)消耗时间的计划化、标准化及定量化;(2)充分利用白己的最佳工作时间;(3)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4)学会授权;(5)学会拒绝;(6)善于应用助手。
28、决策的类型有:(1)按决策的重要性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2)按决策的重复性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3)按决策的确定性分(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4)按决策的主体不同分(个人决策;团体决策)。
29、决策的步骤:(1)确立问题;(2)确定目标;(3)拟订方案;(4)方案评估;(5)方案选择;(6)方案实施;(7)追踪评价。
30、团体决策的方法:(1)头脑风暴法;(2)思维共振法;(3)名义集体决策法;(4)德尔菲法;(5)电子会议法。
31、一般制定组织长期计划的人是高层管理者。
32、制定计划时必须要有一定弹性指的是弹性原则。
33、计划工作必须坚持以目标为导向指的是可考核性原则。
34、属于目标管理计划阶段的内容的是协议授权。
35、属于目标管理检查评价的内容的是奖罚兑现。
36、计划工作的实质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37、组织的类型:(1)正式组织;(2)非正式组织。
38、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1)直线型结构(结构简单,命令统一;责权明确;联系便捷,易适应环境变化:管理成本低);(2)职能型组织结构;(3)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4)分部制组织结构;(5)委员会;(6)其他组织结构。
39、组织设计的原则:(1)目标统一的原则;(2)分工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4)最少层次的原则;(5)责权一致的原则;(6)集权分权相结合的原则;(7)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40、组织设计的要求:(1)精简;(2)统一;(3)高效。
41、组织设计的步骤:(1)确立组织目标;(2)划分业务工作;(3)提出组织结构基本框架;(4)确定职责与权限;(5)设计组织的动作方式;(6)决定人员配备;(7)形成组织结构;(8)调整组织结构。
42、组织设计的结果:(1)组织图;(2)职位说明书;(3)组织手册。
43、组织文化的特点:(1)文化性;(2)综合性;(3)整合性;(4)自觉性;(5)实践性。
44、护理组织文化的建设:(1)易接受性;(2)群众性;(3)针对性;(4)独特性。
45、临床护理的组织方式:(1)个案护理;(2)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中心的护理方式);(3)小组护理(为一组病人提供护理);(4)责任制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由一位责任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5)综合护理。
46、人员管理的基本原则:(1)职务要求明确原则;(2)责权利一致原则;(3)公平竞争原则;(4)用人之长原则;(5)系统管理原则。
47、护理人员编设的原则:(1)满足病人护理需要原则;(2)合理结构原则;(3)优化组合原则;(4)经济效能原则;(5)动态调整原则。
48、影响护理人员编设的因素:(1)工作量和工作质量;(2)人员素质;(3)人员比例和管理水平;(4)工作条件;(5)政策法规;(6)社会因素。
49、护理人员编设的计算法:(1)按实际工作量计算法;(2)比例定员计算法①高、中、初级比例 一级1:2:8~9 二级1:3:8 三级1:3:6 ②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 300张床以下1:1.3~1:1.4 300~500张1:1.4~l:1.5 500张以上1:1.6~1:1.7 ③各类人员的比例 卫生技术人员70%~72%; 护理50%、医师25%、其它25%; 行政工勤28%~30%、行政管理人员占8%~10%。
50、护理人员排班基本原则:(1)以病人需要为中心,确保24小时连续护理;(2)掌握工作规律,保持各班工作量均衡;(3)人员结构合理,确保病人安全;(4)保持公平原则,适当照顾人员的特殊需求;(5)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上专长。
51、护理人员排班的类型:(1)集权式排班;(2)分权式排班;(3)自我排班。
52、影响护理排班的因素:(1)医院政策;(2)护理人员素质;(3)护理分工方式;(4)部门的特殊需求;(5)工作时段的特点;(6)排班方法。
53、护理人员排班的方法:(1)每日三班制的排班方法;(2)每日二班制的排班方法。
54、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55、领导的权力:(1)用人权;(2)决策权;(3)指挥权;(4)经济权;(5)奖罚权。
56、领导的影响力(1)权利性影响力(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2)非权力性影响力(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57、领导工作的原理:(1)指明目标原理;(2)协调目标原理;(3)命令一致性原理;(4)直接管理原理;(5)沟通联系原理;(6)激励原理。
58、领导作风理论:(1)专权型;(2)民主参与型;(3)白由放任型。
59、领导生命周期理论:(1)高工作、低关系;(2)高工作、高关系;(3)低工作、高关系;(4)低工作、低关系(最适宜对成熟的护士采取的领导方式)。
60、授权的原则:(1)视能授权;(2)合理合法;(3)监督控制;(4)权责对等。
61、授权的步骤:(1)分析、确定什么工作需要授权;(2)选择授权对象;(3)明确授权的内容;(4)为被授权者排除工作障碍;(5)形成上下沟通渠道;(6)评价授权效果。
62、激励的过程:(1)洞察需要;(2)明确动机;(3)满足需要;(4)激励与反馈、约束相互补充。
63、激励的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激励-保健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3)行为改造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4)公平理论:(5)期望理论(M=V×E)。
64、激励艺术包括方面:(1)了解人的真实需要;(2)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3)防止激励效应弱化。
65、在护理管理中常用的特殊激励方法:(1)努力促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2)让下属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密切接触激励下属;(4)用欣赏的眼光观察下属的优点;(5)用适当的沟通进行激励;(6)个性化的管理。
66、沟通的过程:(1)信息源;(2)编码;(3)传递信息;(4)解码;(5)反馈。
67、组织沟通的形式:(1)正式沟通;(2)非正式沟通。
68、组织沟通的作用:(1)联系与协调;(2)激励;(3)改善人际关系;(4)创新;(5)控制。
69、沟通的障碍:(1)发送者的障碍①目的不明,导致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②表达模糊,导致信息传递错误;③选择失误,导致信息误解的可能性增大;④言行不当,导致信息理解错误。(2)接收者的障碍①过度加工,导致信息模糊或失真:②知觉偏差,导致对信息理解的偏差;③心理障碍,导致信息的阻隔或中断;④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对信息的误解。(3)沟通通道的障碍①选择不适当的沟通渠道;②几种媒介互相冲突;③沟通渠道过长;④不合理的组织结构。
70、有效沟通的要求:(1)及时;(2)全面;(3)准确。
71、有效沟通的原则:(1)目的明确事先计划原则;(2)信息明确的原则;(3)及时的原则;(4)合理使用非正式沟通;(5)组织结构完整性原则。
72、有效的沟通方法:(1)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2)学会有效的聆听;(3)强化沟通能力;(4)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5)“韧”性沟通;(6)重视沟通细节的处理。
73、有效沟通的策略:(1)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2)考虑接收者的观点立场;(3)充分利用反馈机制;(4)以行动强化语言;(5)避免一味说教。
74、沟通中有效实施人文关怀的策略:(1)营造充满人性、人情味的工作氛围;(2)塑造良好的形象;(3)正确运用移情技巧;(4)注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5)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6)体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7)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
75、谈话的技巧:(1)做好谈话计划;(2)善于激发下级谈话愿望;(3)善于启发下属讲真情实话;(4)掌握发问技巧,善于抓住重要问题;(5)善于运用倾听的技巧。
76、有效的训导方法:(1)以平等、客观、严肃的态度对待下属;(2)具体指明问题所存;(3)批评对事不对人,不要损害下属的尊严和人格;(4)允许下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5)控制讨论;(6)对今后如何防范错误提出建议,达成共识;(7)对于反复发生的错误,逐步加重处罚。
77、组织会议的技巧:(1)做好会议的计划工作;(2)善于主待会议(紧扣议题;激发思维;引导合作;恪守时间);(3)做好会议的组织协调;(4)做好会议总结。
78、冲突概念的三层含义:(1)必须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2)为取得有限的资源而发生的阻挠行为;(3)只有当问题被感觉时,才构成真正的冲突。
79、冲突观念的变迁:(1)传统观点;(2)人际关系观点;(3)相互作用观点。
80、冲突的分类:(1)根据内容划分(目标、认知、感情、程序);(2)根据影响划分(建设性、破坏性);(3)根据范围划分(人际、群体、组织间)。
81、冲突过程的五个阶段:(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2)认知和个性化;(3)行为意向;(4)行为;(5)结果。
82、处理冲突的传统方法:(1)协商;(2)妥协;(3)第三者仲裁;(4)推延;(5)不予理睬;(6)和平共处;(7)压制冲突;(8)转移目标;(9)教育;(10)重组组织。
83、处理冲突的其它方法:(1)确定公止处理冲突的原则;(2)预先处理可能导致冲突的隐患,消除潜在性冲突;(3)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4)以合作与竞争并重的激励措施,取代过分强调竞争的做法;(5)明确共同的组织目标;(6)专设仲裁、调解冲突的机构人员;(7)培训有关人员,提高管理者处理冲突的能力;(8)设立意见箱,建直投诉系统。
84、协调的作用:(1)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2)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3)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85、协调的原则:(1)目标导向;(2)勤于沟通;(3)利益一致;(4)整体优化;(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86、协调的基本要求:(1)及时协调与连续性协调相结合;(2)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调动当事者的积极性;(4)公平合理;(5)相互尊重。
87、控制的重要性:(1)在执行组织计划中的保障作用;(2)在管理职能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管理的五个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88、控制的类型:(1)前馈控制;(2)同期控制;(3)反馈控制。
89、有效控制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信息的准确性;(3)反馈的及时性;(4)经济性;(5)灵活性;(6)适用性;(7)标准合理性;(8)战略高度;(9)强调例外;(10)多重标准;(11)纠正措施。
90、控制的原则:(1)与计划相一致的原则;(2)同组织文化相匹配的原则;(3)控制关键点原则;(4)直接控制原则;(5)标准合理性原则;(6)追求卓越原则。
91、控制的基本过程:(1)建立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
92、控制的基本方法:(1)预算控制;(2)质量控制;(3)进度控制;(4)目标控制。
93、实施控制应注意的问题:(1)建立完整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2)强调综合、系统地控制,实行全程质量控制;(3)质量控制应标准化、数据化;(4)控制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94、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含义:(1)强烈地关注顾客;(2)持续不断地改进;(3)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4)精确地度量;(5)向员工授权。
95、持续质量改进CQT的主要内容:(1)强调顾客的需要,应以诚信来长期维系主顾关系;(2)强调了全员参与,帮助职工掌握各项技能;(3)强调工作指标是动态的持续性提高的;(4)强调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需要依赖质检提高;(5)强调对员工尊重、引导、激励、授权;(6)强调CQT是对质量持续、渐进的提高和改进的过程。
96、标准化的几种表现形式:(1)统一化;(2)规格化;(3)系列化;(4)规范化。
97、标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1)一切活动依据标准;(2)一切评介以事实为准绳。
98、制定标准的原则:(1)标准明确;(2)预防为主;(3)用数据说话;(4)所属人员参与制定。
99、制定标准的要求:(1)科学;(2)准确;(3)简明;(4)统一。
100、拟定标准的步骤:(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2)拟定初稿,讨论验证;(3)报批审定,公布实行。
101、PDCA循环管理步骤:(1)计划阶段①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②分析调查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计划和措施。(2)执行阶段;(3)检查阶段;(4)处理阶段。
102、PDCA循环管理特点:(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2)阶梯式运行,每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
103、QUACERS模式重视护理质量的四个方向:(1)做好病人照顾的质量保证;(2)有效掌握医疗护理照顾的成本效益;(3)做好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措施;(4)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
104、基础护理管理的内容:(1)一般护理技术管理;(2)常用抢救技术管理。
105、基础护理管理的主要措施:(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2)规范基础护理工作(制定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加强培训、考核:加强检查、监督)。
106、制定操作规程应遵循的原则:(1)根据每项技术操作的目的、要求、性质和应该取得的效果来制定;(2)技术操作必须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特点,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3)严格遵守无菌的原则;(4)必须有利于保证病人的安全;(5)必须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时间,使病人舒适,符合科学性原则;(6)文字应简单明了,便于护士掌握并在临床推广。
107、专科护理管理的特点:(1)专业性强;(2)操作复杂;(3)高新技术多。
108、专科护理的内容:(1)疾病护理;(2)专科一般诊疗技术。
109、专科护理管理措施:(1)疾病护理管理原则(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可行性;以病人为中心);(2)专科诊疗技术管理(专科护理技术培训重点;制定各项专科诊疗技术规程)。
110、新业务、新技术管理:(1)新业务、新技术的论证;(2)建立审批制度;(3)选择应用对象;(4)建立资料档案;(5)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111、护理信息管理的内容:(1)护理信息的收集基础;(2)护理信息的处理。
112、护理信息管理的措施:(1)护理部应组织学习护理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和制度,加强对护理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参与护理信息管理;(2)护理部应健全垂直护理信息管理体系,做到分级管理,实行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负责制;(3)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紧急处理能力;(4)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应及时传递、反馈信启、,经常检查和督促信息管理工作。
113、医疗事故分级:(1)一级:造成死亡、重度残疾的:(2)二级: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3)三级: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4)四级: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114、常见的护理缺陷:(1)违反护理规范、常规;(2)执行医嘱不当;(3)工作不认真,缺乏责任感;(4)护理管理不善造成的缺陷。
115、护理人员的质量评价内容:(1)基本素质评价;(2)行为过程评价;(3)行为结果评价;(4)综合评价。
116、临床护理活动的质量评价:(1)基础质量评价(质量控制组织结构、护理单元设施、仪器、护理人员、环境、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2)环节质量评价(开展整体护理情况、必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执行医嘱准确率、观察病情及治疗反应、是否以病人为中心、与后勤医技部门协调;(3)终末质量评价。
117、常用评价指标:(1)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2)基础护理合格率;(3)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4)各种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5)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6)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118、护理质量评价的方法:(1)建立质量管理的机构;(2)加强信息管理;(3)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发现问题;(4)常用的评价方式(同级评价,上级评价,下级评价,服务对象评价,随机抽样评价等);(5)评价的时间。
119、常用的质量评价统计方法:(1)分层法;(2)调查表法;(3)排列图法;(4)因果分析图;(5)控制图。
120、临床护理服务评价的注意事项:(1)标准恰当;(2)防止偏向;(3)提高能力;(4)积累资料;(5)重视反馈;(6)加强训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