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近中高考“百米冲刺”的最后时刻,同学们一旦缺乏信心、紧张怯场或患得患失,怎么办?心理专家指出,知识是“硬件”,心态是“软件”。针对此类问题,相关专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过度关怀反添压力
老师们告诉家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连续5年对中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中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中间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才是学习基础,可见考试前的心理状态非常关键。
“孩子要应考,多数家长却比考生还要紧张,为了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家里电视都不开了,或是专门举家搬到清静的地方闭关复习,或是天天为孩子准备丰盛的饭菜。”刘老师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过于安静的环境,有异于平常的饮食反而让孩子不习惯,产生压力与负担。
刘老师说,家长们要尽量创设宽松、快乐的家庭氛围,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让他们感到舒服、习惯就好,不要过度地关怀。其次是家长要怀有一颗平常心,引领孩子进入“渴望成功,不怕失败”的考前最佳状态,这种平和的情绪会感染给孩子。
现在不少家庭出现的亲子代沟告诫家长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协商的口吻,是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良方”。考前多用“只要你尽力了,我就十分满意”、“我相信你”、“我对你的期望,就是考试能够正常发挥”等积极正向的语言来暗示孩子,而不是以“你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明年可以复读”、“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可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啊”、“看来你不是读书的料,我们怎么会生出你这样不争气的孩子”等“忌语”来刺激孩子。
不要对孩子威逼利诱
无独有偶,两位心理老师在讲座中都借用了“羿射不中”的故事,来提醒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实行“威逼利诱”。神箭手后羿之所以没能射中夏王指定的箭靶,那是因为情绪波动影响了他的射技,万金厚赏造成了他的失误。
“这一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与支持。家长要对孩子伸出的是大拇指,而不是食指。”张英姿老师在讲座现场,建议家长们多采用赏识思维而不是抱怨思维来对待考生。每一个孩子都有值得欣赏的方面,家长要会真诚地向孩子表达具体的欣赏,关注细节,在考前不拿孩子跟别人比,而是跟他的每一次进步比。
刘老师也谈到,有些家长会恐吓孩子,说“考不好就打断你的腿”,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还有不少家长喜欢在考前许下承诺,孩子了就送笔记本电脑、手机等“重赏”,反而让孩子心中有了得失,不利于正常发挥,更有甚者是有些家长考后又不兑现承诺,从而在孩子面前信用“破产”。
懂得放下收获
什么是学生?为什么学习?什么是考试?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成功?张英姿老师在现场给家长们设计了一组“连环问”,在互动式的问答中,让家长们领会到,原来成功不是模拟考试考了多少分,成功也不是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成功是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成功是今天我必须成功!
刘老师生动地讲述了一则寓言故事——《那根绳子》,攀登者的命运就在于他紧紧抓住那自以为救命其实是致命的绳子而丧了命!家长心中是否也将中考或高考视为一根难以割舍的绳子,这并不是孩子人生的最后一场考试,他们的发展是无限的,家长们要明白懂得放下的人,才能收获。
适度的紧张有利无害
吃不下睡不着、人际关系敏感;原本会做的题目考试时不会做,考场上长时间头脑一片空白;听见同学们翻试卷就心慌,反复做同一个机械性动作……张英姿老师介绍,这些都是高度焦虑的表现。而焦虑有一个“弹簧效应”:太重会使弹簧失去弹力;太轻则难以使弹簧产生弹力,适中才会有最佳的考场表现。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紧张,鼓励之余可以学做几节自我放松训练的“聪明操”(见)。
刘老师认为,适度的紧张对考试有利,因为它能调动身体的能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随着血糖的升高,人的兴奋性会增强,速度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刘老师还建议,其实每个考生都应该做一个假设,设想以自己目前的水平,考试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经过这样的一番设想,考试所有的结果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担心、焦虑便会随风而逝了。让自己学会放松,放松不是什么都不想了,而是什么都想过了。
相关
“聪明操”轻松应对焦虑:
1、深呼吸放松法。轻轻闭上眼睛,双手放在膝上,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在呼气的时候,轻轻地说,放松,放松,心儿放松……注意在说的时候,一定要缓慢,连续四五次,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2、“鸣天鼓”。用两手手掌心捂住耳朵,两眼微闭,头部低垂,然后用两手中间的指头轻敲枕骨,连续敲击30下左右,即起到消除疲劳,镇定心情的目的。
3、开慧拍打。用手掌心从额头起,一路轻轻拍打到后脑勺,来回拍打数次,可达到提神醒脑,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