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整个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一时期身心是否得到健康发展,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一生。北京五中校长、教育专家吴昌顺对此就有过很形象的解说,他认为:“人”的一撇就是身体健康,一捺就是心理健康,只有前者没有后者,趴下;只有后者没有前者,卧着;身心健康兼备,才能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有可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否则,失去基础势必全部落空,中小学阶段尤其如此。由此看来青春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教委已将青春期教育纳入了中学教育的轨道。目前,在中学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和初一年级的生物课教学中,都有关于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学生们都能从课堂教学上了解到自己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机能、心理上将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然而,课堂教育毕竟有其局限性,所传授的只能是一些带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每个人的发育过程受遗传、环境、营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干篇一律,再加上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往往还受到传统的性神秘观念的影响,一些问题不敢询问老师,感到难以启齿。解决这些不足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家庭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由于家庭环境的自然性,父母随时可以根据孩子身体、心理的变化进行有的放矢的科学指导,从而使孩子能得以健康地发育,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合格地承担这一家庭教师的角色。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为良好的愿望未必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因方法不当或家长自身这方面知识的缺乏,都有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在此我们就孩子在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家长可采取的一些教育指导措施作一交流,以便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参考所用。
一、开展科学的性知识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指导,帮助孩子认识及适应自己的生理变化。
男女性别在从6、7岁到11、12岁的儿童脑子中还仅仅是一个“符号”,这一时期就是李白所写的“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的时期,也正是上小学的时期,然而孩子到了11、12岁,特别是进入初中后,突然个头往上窜,接着便出现了一系列身体外表特征的变化,使男孩子和女孩子看起来迥然有别了。这就告诉家长,孩子已步人了青春期。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年龄一般是指10—20岁这段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形态、机能、生理、心理各方面,特别是在性发育方面突飞猛进,变化多端,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儿童时期的青春发育特有的总体变化特征,更显示出一种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独特的青春风采,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形态的发育
青春期形态发育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青春期以前,儿童的身高每年平均长3—5厘米。步入青春期后,女孩每年增长4—10厘米;男孩每年增高6-12厘米。身体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下肢骨的增长,体重迅速增加是由于骨胳、肌肉和内脏等的迅速生长发育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与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内部机能的发育
在形态发育的同时,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大脑皮层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和完善,脑的沟回增多、加深,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使大脑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逐步平衡,分析、理解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大大增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青春期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
青春期由于心肌的增厚,使心脏的重量迅速增加。10岁,心脏重量增加为新生儿的6倍,而到青春期后,可增加到新生儿的12倍。心肌的增厚,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供血能力显著提高,保证了青春期日益旺盛的新陈代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