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校考试名堂多多。有入学摸底考试,有期中考试,有期末考试,中间还夹有月考和周周练。考试如此之多,考后分析也必然不可少。那家长怎样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笔者认为,要把考试分数看轻些,把考试名次看轻些,把孩子的平时学习过程看重些,把孩子的知识看重些。因为考试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时候出的测试题,竟有20个100分的,而假若自己的孩子考了99分,显然排名次是21名。而事实上,这21名的孩子未必比并列第一名的孩子们差。
再以河北省2009年高考前100名学生为例。假若高考过后,组织这些学生去海南旅游一周,期间谁也不许学习,而后回来拿天津2009年高考试题考他们一次,然后排一下名次,估计名次肯定会有变化,原来100名的学生,说不定会成为50名,原来考状元的说不定是第10名,或者是20名;假若再旅游一周,回头用上海的高考试题考一下,名次肯定还会有变化。进步的,总不能说是由于旅游开了心,才进步的,退步的,也不能说这些孩子禁不住旅游,一旅游就退步。
要知道,考试成绩的好与否,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智力有关,而且与很多非智力因素有关,不仅与“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有关,还与“自我意识、适应能力、情绪自控、意志素质、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关。
尖子生是这样,而自己的孩子更是这样,上次在年级考了前50名,这次月考考了前55名,实事求是的说,真说不好孩子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可见考试有他的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纸上谈兵是不牢靠的。而“这次考了年级第十名,下次争取第九名,只要每次考试前进一名就行”,这种说法也实在是不科学的。
正确的做法是考后要做全面的分析,要透过考试,扬孩子之长,避孩子之短,既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找出孩子学习之不足,还要帮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透过错题,摸瓜寻蔓找根源,属于基础知识的,要夯实基础;属于学习方法的,要加以改进,属于考试技巧的,要吸取教训;属于心理因素的,要强化疏导。切忌盯着分数说分数,盯着名次说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