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做人,首先是培育孩子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形成优良性格的重要方面,但如今,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成了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这些并非与生俱来,许多是源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爱心给剥夺了。
春节长假即将到来,双职工家庭怎样利用这段和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来“补补”孩子的爱心,这可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家里包饺子,大家都吃了,孩子看见妈妈还没有回家,就说:“奶奶,妈妈还没回来吃饭,我不吃了给妈妈留着吧。”
一个三周的小女孩看到外婆坐在沙发上睡着了,身体没有盖东西,她会自己去房间里拿来毛巾被给外婆盖,并和妈妈说:“不要说话,外婆在睡觉。”
家庭是培育孩子爱心的重要场所,当大人的爱得到孩子的回报,哪怕是多么细微的举动,都来带来巨大的幸福感和暖意。
妈妈生病了--让孩子也来照料吧
研究表明,人类最初始的情感和信仰的源头,来自于母爱。对宝宝最早期的情感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爱妈妈。
妈妈生病时,爸爸或其他家庭成员要表现出对妈妈的极大关心,耐心细心的照顾,并适当对宝宝说,“宝宝要安静一些,妈妈生病了,需要休息”,当宝宝安静下来,要及时夸奖他,也可以吩咐宝宝给妈妈端茶送水,力所能及地一起来照顾妈妈。经常这样做,宝宝就知道如何关爱妈妈和家人了。
专家提醒家长,当孩子表示出善意和关怀时,家长千万不要吝惜表扬。表扬会给孩子自觉的动力,会促使孩子逐渐从偶然的爱心举动变成经常的“冲动”,进而形成长久的习惯。
尊敬长辈--家长先做好爱心榜样
专家指出,家长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自己首先要做好爱心榜样。比如家中有什么好吃的,父母如果能总是先想到老人,让老人先吃,经常给长辈倒茶、盛饭、夹菜、削水果等;常常给父母买些吃的用的东西、问寒问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送什么礼物给长辈,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和体贴。
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尊敬爷爷奶奶,也要成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爸爸妈妈每天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要比语言大得多,会加深家长对孩子的那些教导。
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为琐事口角;在与老人的相处中不能相互包容,总是发生争执或者发牢骚;在公共场合,例如买东西、乘公共汽车发生矛盾的时候,与他人缺少理解与友善,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负面例子。
一家人相亲相爱--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小事开始做起,言传身教。
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孩子再大些,家长要对孩子多加关心。说话语气温和,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等。
父母之间关系和谐,经常给对方夹夹菜、捶捶背等,出差回来时,给家人带些喜欢的礼物,语言方面不因为是一家人就可以不客气,比如:亲爱的,你辛苦了!需要我来帮你吗?歇会儿吧!别着急,不要紧,谢谢你帮我做的一切!等等。常怀着感恩的心,很容易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让她许个愿。小女孩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年老时,邻人问她快乐的秘诀,她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遭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要让孩子拥有善良的根本, 家长除了渲染好家庭环境外,还要给孩子多创设关爱他人的机会。
饲养动植物--让孩子也当回小大人
对于婴幼儿来说,养小动物是最能让孩子有爱心的方法。这需要孩子也当回大人,在生活上细心照顾这些“小宝贝”,他们会陪小动物玩耍、聊天,生病时也跟会着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爱心。
家里可以饲养一两种安全性较高的小动物:如金鱼、小乌龟等,让孩子自己喂食;如果发现孩子对小动物没有爱心,父母就应以同情心的方式来开导他。
还可以选择较容易生长的吊兰等植物,让孩子自己浇水、施肥等,天气好时拿到阳台晒太阳,看着花草一天天成长,多数孩子都会喜欢的。
不想吃也别扔--让孩子明白赚钱不易
家长陪孩子外出玩耍时,经常会给孩子买些吃的。碰到不喜欢的食物(比如饼干、面包等),孩子咬了几口就想扔掉,家长看到了,别习以为常,算算了事,而是要让孩子明白爱惜财物是一种美德。
你可以柔声地制止孩子的行为,然后跟他说:“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你这么浪费把它丢掉,我们会很难过的。”在合适的时候,找一些图片报道让孩子看,告诉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许多小朋友生活很苦,没东西吃,而你有吃却不吃,实在太浪费了。”
丰富孩子的感官--埋下爱的种子
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另一种能力。让他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当别人有疾苦时,让孩子回忆自己过去生病和疼痛经验、体谅别人的痛苦,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所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从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培植善良和仁爱。
家长可以让孩子去各种设施参观访问。像养老院、福利设施以及美术展、科学展或电影展,并在每一次活动后,客观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从中体会各种感受,使孩子的感官更灵敏,更能对周遭的人、事、物有所感受,由感动中发展成爱的种子。
点滴做起--给孩子关爱他人的机会
邻居、老师、小朋友生病,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在公共汽车上要让孩子给长辈让座;在楼梯口碰到邻居老奶奶买东西回来,让孩子帮助老奶奶把东西提上楼。
家长还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儿童节时,带孩子到孤儿院,分送礼物或卡片给院内小朋友,并和大家一起游戏,一起分享。或常常鼓励孩子把家中旧的图书、不玩的玩具、不能穿的衣服捐给慈善机构或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爱心。
报纸、电视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地发生严重灾情时,家长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屋子住、没饭吃,没衣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不可以去捐点钱或者衣服、食品呢?”
让孩子学会关怀他人,更重要的是落实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其实,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别人,大人别吝啬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一起感受帮助他人所体验到的快乐。
爱不爱孩子--别由你的心情来决定
孩子哭闹时,不少家长会忍不住心烦,也许还会没好气地对他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了!”之类的话,等平静下来的时候,往往又十分后悔,怕挫伤了孩子的感情。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这是很多家长生活中很容易出现的状况。
让孩子日后学会体贴、关怀他人,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分辨情绪和感情。孩子需要我们帮他定义哪些是情绪哪些是感情,让他明白什么是高兴、什么是愤怒、什么是难受、什么是委屈,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分辨和体会别人的感情,包括爱的感觉。
要想取得孩子对家长的尊重,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孩子对家长的尊重是以家长对孩子关心、疼爱为基础的。如果家长在心情好时把孩子当“玩具”,心情不好时就拿孩子撒气,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对待,那么孩子肯定对此很反感,难以建立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关系。